聚氨酯联盟网 - 东莞市佳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http://www.51qiguang.com/
查看: 99|回复: 0

哪些因素会影响高温涂料的附着力?

[复制链接]
聚氨酯联盟小熊 发表于 2025-9-1 15: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高温涂料的附着力是其在极端温度环境下发挥防护、绝缘等功能的核心前提,其受影响因素可系统划分为基材特性、涂料配方、表面处理工艺、施工与固化条件、服役环境五大维度,各维度通过界面结合强度、涂层结构稳定性等机制共同决定最终附着力表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基材特性:决定界面结合的 “基础兼容性”
基材自身的物理化学属性直接影响涂料与基材的界面作用能力,是附着力的 “先天条件”,关键影响因素包括:
1.基材表面成分与微观结构
a.若基材表面存在氧化层(如钢铁表面的 Fe2O3、铝合金表面的 Al2O3)、油污、锈迹或残留杂质,会形成 “隔离层”,阻断涂料与基材的直接结合(如油污会降低表面能,导致涂料无法均匀铺展);
b.基材表面的微观粗糙度(如金属表面的划痕、喷砂形成的凹凸结构)需适中:过光滑(如抛光金属)会减少涂料与基材的机械咬合面积,过粗糙(如表面有深裂纹)则可能导致涂料在凹陷处固化不完全,形成应力集中点。
2.热膨胀系数(CTE)匹配度
高温环境下,基材与涂料的热膨胀系数差异是导致附着力下降的核心诱因:
a.若涂料 CTE 远大于基材(如有机硅涂料涂覆在铸铁上),高温时涂料膨胀更剧烈,冷却后收缩量更大,易在界面产生拉应力,导致涂层开裂、脱落;
b.反之,若涂料 CTE 远小于基材,高温时基材膨胀会对涂料产生挤压应力,同样破坏界面结合(如陶瓷涂料涂覆在铜基材上,冷热循环后易剥落)。
3.基材的化学活性
金属基材(如钢、铝、钛)表面的羟基(-OH)、氧化物基团等活性位点,可与涂料中的偶联剂(如硅烷 KH-550)、树脂官能团形成化学键(如共价键、配位键),提升附着力;
而惰性基材(如陶瓷、玻璃)表面活性位点少,若未做特殊活化处理,涂料难以形成强化学结合,附着力显著偏低。


二、涂料配方:决定涂层与基材的 “结合能力”
涂料自身的成分设计是影响附着力的核心内在因素,关键成分及作用如下:
1.树脂基体的类型与性能
树脂是涂料的 “粘结骨架”,其与基材的相容性、耐高温稳定性直接影响附着力:
a.有机硅树脂(Si-O-Si 主链,键能 422.5kJ/mol)兼具耐高温性与一定柔韧性,可通过硅醇基(-SiOH)与基材羟基反应,适合金属基材;
b.无机树脂(如磷酸盐树脂、硅溶胶)耐高温性更强(可耐 1000℃以上),但脆性大,若未添加增韧剂(如纳米 Al2O3),冷热循环后易因应力断裂,降低附着力;
纯有机树脂(如环氧树脂、聚氨酯)耐高温性差(通常 < 200℃),高温下易软化、分解,导致附着力急剧下降,不适合高温场景。


2.附着力促进剂的选择与添加
附着力促进剂是 “界面桥梁”,其作用是增强涂料与基材的化学 / 物理结合:
a.硅烷偶联剂(如 KH-550、KH-560):一端含氨基(-NH2)、环氧基等官能团,可与树脂反应;另一端含硅氧烷基(-Si (OR)3),水解后生成硅醇基,与基材羟基结合,形成 “树脂 - 偶联剂 - 基材” 的强化学键;
b.纳米陶瓷粉(如纳米 TiO2、ZrO2):不仅能提升涂料耐高温性,其高比表面积和表面活性位点,可同时与树脂、基材形成物理吸附和化学结合,增强界面机械咬合与化学键作用;
c.若未添加或选错促进剂(如在惰性基材上用仅适用于金属的偶联剂),界面结合会从 “化学键为主” 退化为 “物理吸附为主”,附着力大幅降低。


3.颜填料的种类、粒径与配比
颜填料(如 Al2O3、SiC、滑石粉)主要起增强、耐高温作用,但需控制粒径与配比:
a.粒径过大(如 > 10μm):易在涂料中团聚,导致涂层内部出现空隙,同时减少树脂与基材的接触面积,降低附着力;
b.配比不当:颜填料过多(如超过 60%)会稀释树脂,破坏粘结骨架,导致涂层 “脆化”,易剥落;颜填料过少则无法提供足够的机械支撑,高温下涂层易软化,附着力下降。


4.溶剂与助剂的相容性
溶剂需能均匀溶解树脂、分散颜填料,且挥发速度需与施工工艺匹配:
a.溶剂挥发过快:涂料未充分流平即固化,表面易形成针孔、气泡,减少与基材的实际接触面积;
b.溶剂与基材不相容(如用强极性溶剂涂覆极性弱的塑料基材):可能导致基材溶胀、变形,破坏界面结合;
c.助剂(如流平剂、消泡剂)添加过量:可能在基材表面形成 “弱界面层”,阻断涂料与基材的直接结合,反而降低附着力。


三、表面处理工艺:决定基材表面的 “洁净度与活性”
基材表面处理是消除界面干扰、提升活性位点的关键步骤,处理效果直接影响涂料与基材的初始结合强度,常见问题及影响如下:


1.表面清洁度不足
若仅简单擦拭,未彻底去除基材表面的油污(如切削液、防锈油)、灰尘、氧化皮:
a.油污会降低基材表面能(如钢铁表面能从 50mN/m 降至 20mN/m 以下),导致涂料 “不润湿”(接触角 > 90°),无法均匀铺展,形成 “假附着”(涂层易整片剥落);
b.氧化皮(如 Fe2O3)结构疏松,与基材结合不牢固,涂料附着在氧化皮上,冷热循环后氧化皮脱落,涂层随之剥落。


2.表面活化 / 粗糙化工艺不当
常用的表面处理工艺(如喷砂、化学酸洗、等离子活化)需合理控制参数:
a.喷砂:若砂粒粒径过小(如 <0.1mm),表面粗糙度不足,机械咬合面积小;粒径过大(如> 1mm),表面易产生深痕,涂料在痕内固化不完全,形成应力集中;
b.化学酸洗:酸洗时间过长(如钢铁酸洗超过 30 分钟),基材表面过度腐蚀,形成疏松的腐蚀层;时间过短,氧化皮未彻底去除,均会降低附着力;
c.等离子活化:若等离子功率过低(如 <500W),基材表面活性位点生成不足;功率过高(如> 2000W),基材表面易被烧蚀,形成氧化层,反而破坏界面结合。


3.处理后表面的二次污染
表面处理后若未及时施工(如放置超过 24 小时),基材表面会重新吸附灰尘、水汽,或再次氧化(如铝合金在空气中 30 分钟内即形成新氧化层),导致已活化的表面 “失活”,涂料与基材的结合强度回到未处理前的水平。

四、施工与固化条件:决定涂层的 “结构完整性”
施工工艺是否规范、固化条件是否达标,会直接影响涂层的致密性、界面结合的充分性,进而影响附着力:
1.施工方式与涂层厚度控制
a.施工方式:刷涂、滚涂易导致涂层厚度不均(局部过厚 / 过薄),过厚处固化时内部应力大,易开裂;喷涂(如高压无气喷涂)可实现均匀涂覆,但需控制喷涂压力(如 0.3-0.5MPa),压力过低易出现漏涂,压力过高易导致涂料反弹,减少与基材的接触;
b.涂层厚度:过薄(如 <50μm)的涂层无法形成足够的机械咬合与化学键结合,易被外力破坏;过厚(如> 1mm)的涂层固化时溶剂挥发不完全,内部易残留气泡、空隙,高温下气泡膨胀,破坏界面结合(如厚涂型涂料若未分多道施工,一次性厚涂易开裂)。


2.固化温度与时间的匹配
固化是涂料形成稳定结构、与基材充分结合的关键步骤,温度 / 时间不当会导致 “固化不足” 或 “过度固化”:
a.固化不足(如有机硅涂料需 180℃/2h,实际用 150℃/1h):树脂未充分交联,粘结力弱,涂层易被剥离;
b.过度固化(如无机涂料需 250℃/1h,实际用 300℃/3h):树脂易碳化、脆化,或与基材发生过度化学反应(如金属基材被氧化),破坏界面结合,附着力下降。


3.固化环境的湿度与杂质
固化环境湿度过高(如 > 80%):有机硅树脂、水性涂料易吸收水汽,固化后涂层内部形成氢键或气泡,降低致密性;
环境中若有灰尘、油污,固化过程中会嵌入涂层与基材界面,形成 “隔离点”,破坏连续的界面结合。


五、服役环境:决定附着力的 “长期稳定性”
高温涂料的服役环境(温度、介质、机械应力)会长期作用于涂层与基材界面,逐步破坏结合强度,关键影响因素如下:
1.温度波动与高温持续时间
a.冷热循环(如从室温升至 800℃再冷却):若基材与涂料 CTE 不匹配,每次循环都会在界面产生交变应力,反复作用后界面化学键断裂、机械咬合失效,涂层从边缘开始剥落;
b.长期高温(如持续 1000℃以上):若涂料树脂耐高温性不足(如有机树脂软化、分解),或颜填料与基材发生高温化学反应(如 Al2O3与 Fe 在高温下生成低强度的 FeAl2O4),会导致界面结合层失效,附着力下降。


2.腐蚀性介质的侵蚀
服役环境中的水、酸、碱、盐雾等介质,会通过涂层的微孔、裂纹渗透至界面,破坏涂料与基材的化学结合:
a.水:会水解涂料中的化学键(如硅烷偶联剂形成的 Si-O - 金属键),生成弱结合的羟基,导致界面脱粘;
b.酸 / 碱:会腐蚀基材表面(如盐酸腐蚀钢铁生成 FeCl2,碱性溶液腐蚀铝生成 NaAlO2),破坏基材与涂料的结合基础,导致涂层剥落。


3.机械应力与外界冲击
服役过程中若受到振动(如工业设备运行时的振动)、摩擦(如管道内流体的冲刷)、冲击(如异物碰撞):
a.振动会导致涂层与基材界面产生疲劳应力,长期作用下界面微裂纹扩展,附着力逐步降低;
b.摩擦 / 冲击会直接破坏涂层表面及界面结合,若涂层韧性不足(如纯陶瓷涂料),易出现划痕、剥落,进一步降低附着力。


总结
高温涂料的附着力是基材、涂料配方、表面处理、施工固化、服役环境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实际应用中,需针对性优化:如金属基材需做喷砂 + 硅烷处理,涂料选择有机硅改性无机树脂 + 纳米陶瓷粉,施工控制涂层厚度并规范固化,同时结合服役温度、介质选择匹配的体系,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强附着力。

汽车发泡材料、胶粘剂与弹性体技术创新大会10月29-31日.芜湖参会热线:1361279503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jz_sgzt! !jz_xgzt! 快速回复 !jz_fhlb! !jz_lxwm!
  •  
  • 联系我们
  • 电话:0769 - 22329080
  • 微信:pu13790195533(聚氨酯技术联盟-黄小玲)
  • 微信:pu999pu(聚氨酯技术联盟-小熊)
  • 微信:pu51www(51找聚网-小李)
  •  

QQ||小黑屋|手机版|聚氨酯联盟网 ( 粤ICP备12003825号-2 )

GMT+8, 2025-9-19 06:30 , Processed in 0.10719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东莞市佳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