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模时间,在工业上也称为“开模时间”,是指从原料注入模具后,到泡沫固化至具备足够的强度(即“格林强度”)、能够完好无损地从模具中取出的最短时间。该时间的设定需综合考量以下因素:
泡沫类型与配方活性:软质泡沫(如座椅泡)反应活性高,固化快,脱模时间通常较短(约3-5分钟);硬质泡沫(如保温泡)交联密度高,固化慢,需更长时间(约8-15分钟)。配方中的催化剂用量、原料温度直接决定反应速度,是调整脱模时间的关键手段。
产品厚度与密度:厚壁(如>50mm)或高密度产品内部反应热不易散失,温升高。虽能加速整体反应,但若脱模过早,易导致内部“夹生”(未完全固化),造成产品日后收缩或变形。此类产品脱模后常需“后熟化”过程。
模具结构与材质:结构复杂(如多腔、深腔)的模具,物料流动和散热受阻,需延长脱模时间以确保各部位充分固化。金属模具导热性好,周期通常比玻璃钢等材质模具更短。
生产效率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需平衡脱模时间与生产节拍,以实现最高的设备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脱模过早可能导致的问题:
产品质量缺陷:泡沫强度不足,易出现变形、塌陷、撕裂;内部未完全反应可能导致日后收缩;未反应原料易引起粘模,污染模具并影响后续产品外观。
最终影响效率:次品率升高和频繁的清模操作,反而会降低整体生产效率。
脱模过晚可能导致的问题:
脱模困难与模具损伤:泡沫过度固化,与模具内壁粘结力增大,需要更大的脱模力,易导致产品拉伤或模具损坏,缩短模具寿命。
生产效率直接下降:单件产品占用模具的时间延长,直接降低了生产节奏和设备利用率(如原1小时可生产12模,可能降至8-10模),推高了生产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