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联盟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http://www.51qiguang.com/http://www.haimian17.com/
查看: 1930|回复: 0

[企业招聘] 转载系列:品三国论管理2---------蜀汉集团覆灭原因(二)

[复制链接]
我爱肘子 发表于 2011-6-25 12: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淄博
3、蜀汉后期诸葛亮的战略性错误,加剧了蜀汉的覆灭
  诸葛亮虽一世英明,但难免也犯错误,白帝托孤后,由于诸葛亮的一系列失误,使蜀国陷入了人才匮乏,国力下降的局面,因此当诸葛亮死后不久,整个蜀国就不可避免的迅速被魏国吞并。当然,将蜀国灭亡的责任全部推给诸葛亮是不公平的,但作为蜀国的核心领导人物,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架空刘禅,使最高首脑有名无权
  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也亦十七岁),诸葛亮辅政或者说执政蜀汉自无可厚非。当刘禅成人之后,诸葛亮非但没有把大权移交刘禅,让其处理政事,在锻炼中得到成长,反而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手里。从《三国演义》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刘禅开始并不是个昏庸后主,建兴元年秋八月,曹魏犯境,诸葛亮玩弄深沉,“数日不出视事”,“后主听罢大惊,即差近侍赍旨,宣召孔明入朝”,在多次宣召不至的情况下,“后主车驾亲至相府”,却“见孔明独倚竹杖,在小池边观鱼”。刘禅心中自是愤怒,但又不能立即表达出来,只能委婉表达自己的愤怒,“后主在后立久,乃徐徐而言曰:‘丞相安乐否?’”,可见刘禅对诸葛亮目无皇威的表现已然不满。随着年龄的增长,刘禅越来越得不到锻炼,越来越依赖诸葛亮,这就导致了国家元首的孱弱,诸葛亮则功高震主。刘禅想掌权,但满朝文武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刘禅只好信任宦官黄皓,于是蜀汉又重复了汉末宦官专权的老路。蜀汉后期的宦官干政,实是诸葛亮埋下的隐患。
  (2)过度集权,导致了蜀国人才后继无人
  蜀汉的人才结构以蜀汉政权的正式建立分为明显的两个阶段,在刘备集团时期至蜀汉集团时期,出现了五虎上将,魏延,严颜,马岱等等一批数量众多,能独当一面的人才。白帝托孤之后,诸葛亮总揽大权,以至于到了“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者亲览焉”的地步,这段时期出现的人才不过只有姜维、张苞、张冀、关兴、蒋琬、董允、杨仪寥寥数人,而且均无所大的建树。在管理学中,这属于典型的集权扁平化管理,领导过度集权,就使部下失去了独立工作的机会,部下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便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所有的人严重依赖诸葛亮,诸葛亮一死,蜀汉人才无以为继,导致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可悲局面。
  (3)重用亲信,使原有人才未能充分利用,也导致重大战略失败
  马超作为五虎上将之一,尽管能力超群,但因为其生在西北,又时代世家,因此始终被排斥在刘氏集团外。马超降蜀汉后,从此销声匿迹,寸功未立,不仅如此还要时时担心被加以谋反的罪名,因此行事战战兢兢。诸葛亮征讨南方期间,坐守汉中时病逝。
  北伐的关键时候用人失误,使形势大好的北伐事业功亏一篑。首次北伐,蜀军连拔三郡,关中震动,诸葛亮命马谡为先锋、王平为副将去守街亭。结果马谡自作主张,致使蜀军大败,街亭失守。街亭一失,战局迅速逆转,诸葛亮无奈只好退回汉中。白帝托孤时,刘备对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是诸葛亮不以为然。因此诸葛亮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被司马懿收复失地不说,还失去了讨伐中原的最佳时机,尽管事后“挥泪斩马谡”,又“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却与事无补,此时正值蜀汉人才凋零之际,马谡虽无实战经验,却是一名比较好的参谋,诸葛亮却不给马谡戴罪立功的机会,有浪费人才之嫌。第四次北伐,五月间大破魏军,正待消灭魏军主力之时,在汉中负责督运粮草的李严假传圣旨,命班师,诸葛亮万分遗憾地下令全线退兵。原来李严因雨运粮不济,恐其怪罪,所以才假传圣旨。这两次用人失误都导致了北伐功败垂成。事实证明,诸葛亮识才用才比起刘备相差甚远。
逼反魏延,丧失蜀汉最后的一员猛将。魏延自跟随刘备的第一天起,就被诸葛亮认定日后必反,倍受刁难,理由是其脑后长有反骨,这种荒诞不羁的说法为诸葛亮逼反魏延埋下了伏笔。诸葛亮不能容忍持不同意见者,每次行军作战,总是羽扇一摇,“亮自有妙计”,只喜欢下命令,不喜欢大家提意见。魏延错就错在了犯了诸葛亮的大忌,他太有主见。第一次伐魏时,魏延献策,“延愿得精兵五干,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应当讲这一计策是有效的,后来连司马懿也说“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魏延对诸葛亮的进军计划也提出疑问,“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诸葛亮却说,“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魏延开始并没有造反的念头,投靠刘备时,刘备正流落襄阳,惶惶如丧家之犬,如要造反,何必要投即将覆灭的刘备?诸葛亮在死前,对姜维、马岱、杨仪“调度已毕”,对魏延的结论却是“我死,魏延必反”。魏延作为蜀国的元老,位高权重,诸葛亮对其有功不赏,且处处设防,自然导致了魏延不满。诸葛亮死后,杨仪获大权后剥夺魏延兵权,用尽手段逼反魏延,最终自毁长城。至此,蜀汉初期的老一辈武官集团灰飞烟灭,蜀汉再无虎将可言。
  (4)穷兵黩武,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国力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远,不仅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沉重的战争包袱,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隆中对”作为一个富有远见的战略近乎完美,但战略规划随着时间的发展,外部条件的改变,需要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修正,不可能预期所有的现实情况。蜀汉刚刚建立,便因刘备的执意攻吴致使国力大损,蜀汉尚未从战后的打击中恢复过来,诸葛亮又要北伐。国家间的战争,归根结底是取决于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蜀魏亦然。从建兴三年讨伐孟获开始,到建兴十二年第六次出祁山伐魏失败,短短九年间,在没有进行大规模休养生息的情况下,蜀国持续发动了七次大的战争,对蜀汉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蜀国自古以险塞著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国的后勤补给的困难可想而知,而魏国正处平原地区,交通便利,每次战争蜀国的经济耗费必然大大超过魏国,长此以往对蜀国自然不利。诸葛亮想在短短数年就把魏国吞并,不惜连年挑起战端,导致了蜀国整体实力的下降,使蜀国最终被魏国灭掉,也使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错误选择继承人,使蜀汉最后的国力消耗殆尽,彻底走向灭亡
  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姜维执政后,首先进行的不是休养生息加强综合国力,政治革新巩固稳定后方,而是为延续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不顾蜀汉国力强弱,十六年中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耗尽了原本就薄弱的人力和物力,瓦解了蜀国的基础,加速蜀汉覆灭的步伐,举国上下兵疲民困、怨声载道。姜维无诸葛亮的威望,执政之后,没有在蜀汉取得牢固的政治地位,连年的北伐失败,蜀汉上下对其都不信任,于是就出现了前线战事吃紧,后方黄皓为首的宦官集团滋事作梗的情况,后方不稳固前线如何能顺利?姜维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才能,在北伐过程中,听不进部下正确意见,强行推进,导致战役一次次地失利。姜维的九伐中原不仅加剧了蜀汉集团内部的政治混乱,而且耗尽了蜀汉最后的发展潜力,因此蜀汉最终走上了无法逆转的覆灭道路。

广告替换∷广告替换∷广告替换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jz_sgzt! !jz_xgzt! 快速回复 !jz_fhlb! !jz_lxwm!
  •  
  • 联系我们
  • 电话:0769 - 22329080
  • 微信:pu13790195533(聚氨酯技术联盟-黄小玲)
  • 微信:pu999pu(聚氨酯技术联盟-小熊)
  • 微信:pu51www(51找聚网-小李)
  •  

QQ||小黑屋|手机版|聚氨酯联盟网 ( 粤ICP备12003825号-2 )

GMT+8, 2025-5-1 22:08 , Processed in 0.09009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崴楒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