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氧指数的预测试验及燃烧现象分析 摘自《聚氨酯工业》
 氧指数 – 试样在规定条件下, 在氧氮混合物气流中能够维持平稳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气浓度,以氧所占体积百分数的数值表示, 不加百分号。
 1    试验部分
 1.1    标准试样
 1.1.1    硬泡
 长度:125 ~ 150 毫米;宽度:12.5±0.5 毫米;厚度:12.5±0.5 毫米;
 1.1.2    橡胶
 长度:70 ~ 150 毫米;厚度:2.0±0.25 毫米;
 1.1.3    试样表面应平整、光滑、无气泡、无飞边、无毛刺,每组试样5 ~ 10 个。
 1.2    试验过程
 先用标准法测出不同燃烧性能试样的氧指数标准值,再用简易法分别测定其离火熄灭时间,进行对照。
 1.2.1标准法
 按国标GB2406 – 80 测定所有试样的氧指数。
 1.2.2简易法
 a 按上述要求制作5 ~ 10 根标准试样。
 b将试样水平的拿在手上,将一端点燃。记录火源撤离后试样上的火焰继续燃烧直至      熄灭的时间,即离火熄灭时间(秒)。这是对一根试样的第一次点火。
 c对刚熄灭的试样接着进行第二或第三、第四次点火(以下简称“继续点火”),并分别记录离火熄灭时间。
 d 按b c两条步骤做另外四根试样的离火熄灭时间试验。
 e 将五个第一次离火熄灭时间取平均值,再将五个第二至第四次的取平均值。
 亦可取6 ~ 10 根试样,每根只按 b 的步骤,做一次点火,然后弃之,取它们的平均离火熄灭时间。
 这样,每一个样品都有两个数据,一个为以国家标准测得的氧指数,另一个为简易法测得的离火熄灭时间。当完成从易燃到难燃的全部数据测试后,便可汇集成表。
 2   结果与讨论
 表1  硬泡氧指数 (OI) 与离火熄灭时间 (s ) 的关系
 各次点火后
 平均值
 OI标准值
 第一次
 
 第二次
 20.0    试样很快烧尽    试样很快烧尽
 21.0    试样缓慢烧尽    试样缓慢烧尽
 22.0    10    14
 23.0    8    11
 24.0    6    9
 25.0    4    7
 26.0    2    5
 27.0    1    3
 28.0    0    2
 29.0    很难点燃    很难点燃
 表中数据表明: 离火熄灭时间随着氧指数的增高而减少:初次点火和继续点火有着不同的离火熄灭时间,对于硬泡来说,甚至相差很大。至于橡胶,因为样品较薄,容易烧透,所以,虽然也有一些不同,但不太明显,故表中只宜列出一项数据,以供区别。
 表 2  橡胶氧指数 (OI) 与离火熄灭时间 (s ) 的关系
 OI(标准值)    (平均值)
 20.0    11
 21.0    9
 22.0    8
 23.0    7
 24.0    6
 25.0    4
 26.0    2
 27.0    1
 28.0    0
 必须指出,这种送测之前的所有预测试验不能替代正式试验,只能得到一个估计值或近似值,借以避免送样或测试的盲目性,从而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提高工作效率。
 3     燃烧现象分析
 初次点火和继续点火有着不同的离火熄灭时间。初次点火时,火焰除作用于试样底面
 和两个侧面外,还作用于一个端面,因而接触面大,容易点着;在火源撤离后,火苗既向表面蔓延,也向内部深化,但就速度而言,蔓延快于深化,因为前者有足够的空气包围,后者却隔着炭化层。所以,一旦表面火焰熄灭时,隔着炭化层的内部就很难再继续燃烧,甚至随即熄灭,故维持时间不长。
 继续点火则不同。当你接着向未燃部分继续点火时,因为端面已被烧过,接触面减少了,所以较难点着,因而点火时间就相应延长了,致使第一次点火时未被烧尽的内部也因受热而重新燃烧起来,这使燃烧不仅有助于新的火苗向新的表面蔓延,使火越烧越旺,越烧越远,而且“旺火”还会返回来带动燃烧滞后的内部跟着向前推进。所以,尽管火源也已撤离,但“燎原之火”却能互与增补,不断延伸,维持较长的燃烧时间。
 这种现象在做氧指数正式测定时同样出现。当将氧气流量从低往高调至接近所测值时,就会发现:尽管氧气浓度还不够,第一次点火时离火后,试样上的火焰很快就熄灭了;但继续点火时则不同,离火后,试样上的火焰仍能继续燃烧到规定时间或规定长度,使你勿以为勿需再提高氧浓度了,从而使所测结果偏低。
 
 
 
  广告替换±广告替换±广告替换 |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