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将三家分别从事海鲜、铝业和鞋业的中国企业列入其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UFLPA)的实体清单中,限制这三家企业的产品进入美国。
当然,这不是美方第一次以“强迫劳动”为由“拉黑”中国企业了。《纽约时报》称,加上最新的这3家中企,目前已有68家实体出现在相关的实体清单中。
美方反复借涉疆问题造谣生事,“以疆制华”图谋展现得淋漓尽致,外交部曾多次对此作出批驳,是非曲直再清晰不过了。
但笔者注意到,本次被美方“拉黑”的三家中国企业,其中之一就是位于广东东莞的鞋企,东莞绿洲鞋业有限公司。
一纸清单,让东莞鞋业和此地曾风头无两的台商再次走入大众视野。
为“清流”斯凯奇代工
关于东莞绿洲鞋业,互联网上公开可获取的信息并不多。这家成立于1998年的东莞鞋企,近几年来在舆论场的出现,恰恰都是与美方相关禁令有关。
2022年6月,美国海关扣押了斯凯奇公司在中国生产并运往美国的部分产品,这批产品便是由东莞绿洲鞋业有限公司生产。
当时,斯凯奇公司被迫对包括绿洲鞋业在内的一众有合作的东莞鞋企开展相关调查,最后证实“没有证据表明”绿洲鞋业以及其他有合作的东莞鞋企存在美方所指控的内容。
更早之前,在2021年3月,斯凯奇就针对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等组织发布的涉疆报告发布声明指出,该公司对中国供应商进行独立调查后,并没有发现所谓的“强制劳工”。其中一家供应商,就是东莞绿洲鞋业。
斯凯奇还补充道,公司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均针对绿洲鞋业进行了公开和非公开的常规审查,没有一次发现该企业存在被指控的所谓“强制劳动”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斯凯奇发布这份声明的时间点,甚至早于当年3月底那场由H&M引发的“新疆棉风波”,此举也令当时众多网友叫好,纷纷称赞其“不怕社会压力”“外国公司中的一股清流”等等。
作为斯凯奇公司的重要代工厂,绿洲鞋业与斯凯奇的关系十分紧密。而正是斯凯奇对绿洲产品质量的信赖,令其在竞争高度激烈的东莞厚街站稳脚跟。
东莞鞋业与台商的渊源
从1978年“太平手袋厂”落户以来,服装服饰业通过“三来一补”拉开东莞改革开放大幕,并逐步在东莞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虎门服装、大朗毛织、厚街鞋业等细分产业带。
其中,以厚街鞋业为代表,东莞曾号称生产了全球四分之一的鞋子。而有着台商“基因”的东莞绿洲鞋业,正是厚街鞋业的其中一支生力军。
要讲起台商在东莞厚街的故事,还得追溯到四十年前。
1978年7月,国务院颁发《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允许广东、福建等地试行“三来一补”,东莞是广东五个试行县之一。“三来”是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而“一补”是指补偿贸易,是改革开放初期一种企业合作贸易形式。
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批胆大心细的香港商人,率先涌入东莞投资建厂,喝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东莞制造业的“头啖汤”。
在港商撬动下,东莞厚街镇政府也开始做起了生意,自筹资金建厂;而一大批厚街农民也不甘落后,以家庭为单位开起了小作坊式的鞋厂。有资料显示,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厚街镇的港资鞋厂和本地鞋厂加起来,已经有100多家。
但让东莞真正成为“世界鞋都”的,还是台湾商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台商开始取代港商的位置,成为进军东莞的主力军。
1988年,在台币升值及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驱使下,台湾商人蔡其瑞躬身入局,来到大陆投资建厂。次年,他又来到东莞建厂,创办了东莞后来的第一大厂“裕元”。
裕元鞋厂曾经是中国最大的鞋厂
改革开放的政策加持下,东莞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让裕元如沐春风,迅速壮大,很快就取代了韩国商人在国际鞋业的地位,而母公司宝成集团也借此上市,蔡其瑞本人则在珠三角接连投资建厂,赚得盆满钵满,也吸引了更多台商进入这里。
1989年,常登鞋厂在东莞东城大塘头村设立,代工阿迪达斯、锐步等品牌。1990年,台湾兴昂集团到东莞长安投资设立兴昂鞋厂,代工古斯、路易威登、耐克等品牌。1991年,台湾巧集集团到东城开办了富华鞋业有限公司,以生产野战鞋为主。跨日、公牛、虎威、豪派等驰名品牌,也相继进驻东莞。
有资料显示,单是厚街一个镇,至20世纪90年代末,制鞋企业已由80年代中期的100多家发展至近1000家,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
东莞鞋业何去何从
作为台商而言,绿洲鞋业直至1998年才正式建厂,入局算是比较晚的。彼时,台商在东莞厚街的风头,正逐渐被大陆的民营企业所盖过。其中既有东莞的“本地虎”,也有从内地来的“过江龙”——东莞华坚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但时间的早晚,并不决定成败。
就在东莞绿洲鞋业建厂之时,东莞作为中国外销鞋类及鞋材、鞋机贸易、研发中心,俨然已形成气候。
2007年,东莞出口的鞋子达到5.79亿双,全球65%左右的高档鞋或名牌鞋都出自东莞,仅运动鞋就占了全世界运动鞋产量的四分之一,其中耐克、阿迪达斯等世界名牌运动鞋多产自东莞。
对于布局较晚的绿洲而言,东莞密集的产业集群,成熟的产业链上下游,为绿洲提供了相对坚实的外部保障,省去了初创期的许多烦恼和问题。
东莞的制鞋业经过20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很方便,这是东莞最大的优势。甚至有坊间新闻,在这里开鞋厂,用不了一个星期就可以完成设备、原材料等所有准备工作。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或许对于绿洲而言,斯凯奇就是这样一股“东风”。
台媒在2015年的一份报道中指出,在大力卜集团内部,“绿洲鞋业”是接单生产斯凯奇、Brooks等运动鞋品牌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斯凯奇单一最大代工厂,当时年产能超过两千万双。
在2006年,斯凯奇与其原台湾代理商合约到期,二者不欢而散。也许是基于过去合作产生的信任,大力卜集团随后接下斯凯奇的品牌代理业务,同时加码对斯凯奇的代工生产业务。 
2008年,受到亚洲金融海啸冲击后,叠加劳动力价格、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曾经躺着赚钱的东莞鞋企,意识到变化的时候到了。彼时,东莞鞋企大厂纷纷收缩规模,目光转往内地城市及东南亚国家,将劳动需求最密集的代工生产环节外迁到劳动力更充足、成本更低的地区。
但当时的绿洲鞋业依然在扩大产能,这与绿洲的大客户美国斯凯奇公司密切相关。绿洲当时仍为斯凯奇做代工,同时时任总经理尤以力也持有斯凯奇公司的股票,傍着斯凯奇这棵大树,绿洲在全球制鞋业也曾挤进过前列。
有公开报道显示,绿洲尤以力带着大客户斯凯奇公司一行前往湖南考察一家新厂,即华荣鞋业有限公司。而华荣公司,正是由绿洲鞋业及其母公司台湾大力卜集团所投资,主要承担“斯凯奇”休闲鞋的生产业务。
绿洲与斯凯奇之间的关系可见一斑。
从前文最初提及的相关报道中,不难看出,如今绿洲鞋业仍在承担着不少斯凯奇的代工生产业务。
但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代工生产,毕竟不是如今珠三角的主流了。即便是绿洲,也在向外求生。2015年的一篇报道指出,绿洲鞋业一度成为东莞厚街规模最大的制鞋企业,最高峰期时工人大约达到3万人,当时压缩到1万人上下,该企业总经理尤以力经常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跑,并已在越南设厂。
对成本及其敏感的制鞋业,在历史上不断进行着产业转移。1950年代以前,世界鞋业中心在美国,后来转移到日本。但随着日本经济起飞,成本急升,利润空间减少,不得不转移到中国台湾与韩国。197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起飞,日本当年的问题,台湾也同样面临,而东莞因利乘便,成为承接台湾鞋业转移的“桥头堡”。
产业转移并非一定要与“经济下行”划等号。在台湾制鞋业转移到东莞之后,尽管台湾经济的确经历了一定的阵痛期,但最终高附加值的环节均留在了台湾,在东莞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一大批台商也获得了高额的回报。
东莞如今也面临和当年日本、台湾相似的处境,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外迁是大势所趋。对于东莞鞋业而言,曾经用几十年的代工结出的产业链和技术结晶,凝聚在设计与采购环节之中,这部分依然是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