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联盟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http://www.51qiguang.com/http://www.haimian17.com/
查看: 4280|回复: 2

TDI - TMP合成反应动力学研究

[复制链接]
我爱肘子 发表于 2011-11-12 1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淄博
摘要:在不加催化剂的条件下用化学分析法研究了甲苯二异氰酸酯( TDI)和三羟甲基丙烷(TMP)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NCO与-OH的反应属于二级反应,由于TDI中对位-NCO基(C4-NCO)和邻位-NCO基(C2,6-NCO)反应活性的差异,在动力学曲线上呈现出一个明显的折点,该折点被认为是C4-NCO和C2,6-NCO反应活性的分界点。同时计算了不同温度下C4-NCO和C2,6-NCO的反应速率常数(K[sub]1[/sub],K[sub]2[/sub])和活化能(Ea[sub]1[/sub],Ea[sub]2[/sub]),随着温度的升高,C4-NCO和C2,6-NCO反应活性都增加但两者的差异逐渐减小。同时还研究了不同-NCO和-OH配比下反应动力学。
   
关键词:聚氨酯固化剂,动力学,甲苯二异氰酸酯,三羟甲基丙烷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2,4- TDI/2,6- TDI= 80/20)是合成聚氨酯固化剂的主要原料之一,其上面的2个异氰酸酯基2一和4-有着不同的反应活性[sup][1][/sup]。异氰酸酯基与醇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酯的动力学模型被广泛的研究[sup][2-5][/sup],相比之下,异氰酸酯基和三元醇的动力学模型则研究得比较少,特别是关于异氰酸酯基与三羟甲基丙烷( TMP)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报道更少[sup][6][/sup]。因为异氰酸酯基和TMP的聚合反应过程中黏度增加比较快,不易控制。Kothandaraman等[sup][7][/sup]认为TMP的羟基与TDI反应存在严重的位阻而降低了第2个、第3个羟基与异氰酸酯基的反应速率。本研究通过TDI大量过量来避免TMP羟基中位阻的影响,然后用化学分析法测定反应体系中-NCO基的浓度来建立TMP的第1个羟基与TDI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1实验部分
1.1试剂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 - 80,工业级,巴斯夫;三羟甲基丙烷(TMP):工业级,中国石化吉化集团;乙酸丁酯:分析纯,广州市化学试剂厂。

1.2 合成过程-NCO浓度的测定
将称量好的脱水TMP和溶剂醋酸丁酯加入到四口瓶中,搅拌待温度恒定至设定值时迅速加入工业级的TDI,打开搅拌并开始计时,每隔一定时间用移液管移取一定质量的反应液,甩盐酸一二丁胺滴定法测定其-NCO的含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动力学公式推导
异氰酸酯与羟基反应时,1 mol的异氰酸酯基与1 mol的羟基反应,生成1 mol的氨基甲酸酯,反应式如式(1)所示。


众多研究[sup][8-10][/sup]表明这是二级反应,至少是个准二级反应,而且异氰酸酯基与羟基对反应级数的贡献都是一级,因此其反应速率方程可由式(2)所示。


设异氰酸酯的起始浓度为[ -NCO][sub]0[/sub],羟基的起始浓度为[-OH][sub]0[/sub],羟基与异氰酸酯基的物质的量比为r=[-OH][sub]0[/sub]/[ -NCO][sub]0[/sub],在t时刻体系具有的游离异氰酸酯基的浓度为[ -NCO][sub]0[/sub]则式(2)可以写作式(3)。


将式(2)在r=l和r≠1时分别积分,并带入边界条件,t=0时,[-NCO]=[-NCO][sub]0[/sub],有:


因此依据投料的r值,分别使用方程(4)或(5),对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线性化回归。如异氰酸酯与醇的反应符合二级反应,则以1/[ -NCO]对t作图,或者以f([ -NCO])对t作图,其线性化程度(以相关系数R[sup]2[/sup]衡量)越好,相关系数R[sup]2[/sup]越接近1,则表示反应越符合二级反应。如果异氰酸酯基与羟基的反应符合二级反应f[-NCO])对t作图得到的直线的斜率可与算出反应速率k,其与温度T的关系又符合阿伦尼乌斯方程:


式(6)中:A-指前因子,Ea-反应的活化能。
将不同温度下的1nk对1/T作图,根据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以算出A和Ea。

2.2 温度动力学
实验测定-NCO在不同温度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分别对每个温度下的动力学曲线进行分段线性回归,结果见图1。


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回归线都交于一折点,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过程中游离异氰酸酯基的浓度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反应初期浓度下降得很快,以45℃为例,在1.5 h时就消耗了体系的27.90%的异氰酸酯基,而从1.5~5 h,仅消耗了5%左右的异氰酸酯基。由此可见前期主要是反应活性较大的C4-NCO与醇反应,而后期则是活性较低的C2,6-NCO进行反应。
从TDI与TMP反应动力学的线性化结果可以得出,45℃时当反应时间大于1.5 h后,In[ -NCO]/([-NCO]+[ -OH][sub]0[/sub]-[ -NCO][sub]0[/sub])对t的线性化很好,相关系数达到了0.993,因为此间体系存在的主要是活性较低的C2,6-NCO;而在1.5 h以内,体系中同时含有C2,6-NCO和C4-NCO,-OH基主要与活性很大的C4-NCO反应,但不可避免存在醇与C2,6-NCO的反应,尤其是在C4-NCO被大量消耗时,因此在反应初期In [-NCO]/([-NCO]+[-OH][sub]0[/sub] -[-NCO][sub]0[/sub])与t的线性化也很好,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线性明显下降。2条回归直线间隔区域上的数据点则是一条曲线,其中存在一个折点,人们常用这一折点来界定主要与醇反应的是哪个异氰酸酯基[sup][11][/sup],可以近似的认为折点前一部分主要是C4-NCO,In[ -NC[sub]O[/sub]]/([-NCO][-OH][sub]0[/sub]- [-NCO][sub]0[/sub])与t的关系曲线可以认定为C4-NCO的动力学曲线,回归直线的斜率就可以认为是C4-NCO的速率常数,同理后一部分则可以看作C2,6-NCO的动力学曲线,回归直线的斜率则是C2,6-NCO的速率常数,计算结果见表1。


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不论是C4-NCO还是C2,6-NCO其与-OH的反应都是二级反应。318 K下C4-NCO的速率常数是C2,6-NCO的4.163倍,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差距越来越小,在363.15 K时,前者只有后者的2.827倍。这一点也与许多的研究结果相符合[sup][12-13][/sup]。同时从图1也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折点向前移动,这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C4-NCO和C2,6-NCO的反应活性都有很大程度提高,C4-NCO很快就完成了反应,达到几乎平衡的浓度,这时参与反应的C2,6 -NCO增加,故较早的表现出了C2,6-NCO的动力学曲线。分别将C4-NCO和C2,6-NCO的Ink对T[sup]-1[/sup]作图可以得到2条直线,由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得出活化能和指前因子,见表2。



  
2.3 配比动力学合成聚氨酯预聚物的研究中,TDI与TMP的配比是非常重要的。国内聚氨酯预聚物合成工艺的报道中,为了尽量减少预聚物中有毒的游离TDI的含量,TDI与TMP大多控制在不以凝胶为前提的最小比,即TDI与TMP以理论比即物质的量比为3的小范围变化来设计配方。在这个配比范围生产的固化剂黏度一般比较大。本研究有薄膜蒸发设备分离游离TDI的后处理工艺作后盾,合成工艺与分离工艺相结合,因此合成工艺突破传统的思路,对TDI与TMP的配比大胆进行尝试。所以在研究动力学的时,也应遵循这一点,将-NCO过量使-OH尽可能的完全转化,这样得到的动力学数据才有实际的意义。本研究分别设定了n(-NCO):n(-OH)的比例为24、3.O、3.6。研究不同配比在45℃下的动力学数据,结果见表3。
  
从表3结果可以看出,在同一反应温度下随着配比的增加,速率常数k[sub]1[/sub]和k[sub]2[/sub]都呈减小趋势,k[sub]2[/sub]减小得更快一些,这点从k[sub]1[/sub]和k[sub]2[/sub]的比值增加可以看出。同时从图3也可以看出,随着配比的增大,动力学曲线的折点后移。这是因为在设定反应条件时,-OH的浓度是固定的,通过增大-NCO的浓度来获得不同的配比。增大-NCO的浓度的方法就增加TDI在配方中的量,但是实验中使用的是TDI - 80。TDI增加就会使2,4- TDI和2,6- TDI都增加。而且C4-NCO的浓度的增大要远远大于C2,6-NCO浓度的增大,故表现为折点后移,即C4-NCO的反应时间延长。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9

回帖

1

听众

1

PU金币

最佳新人社区居民

QQ
gongxj2000 发表于 2015-3-17 15: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咸宁
能不能给个比较易懂直观的结论?比如说合成TDI/TMP加成物的最佳配比、最佳反应温度、最佳工艺呢?


鼓励原创,支持楼主,顺手回帖好习惯,才有更多人原意分享好文章,见帖必顶,看帖必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jz_sgzt! !jz_xgzt! 快速回复 !jz_fhlb! !jz_lxwm!
  •  
  • 联系我们
  • 电话:0769 - 22329080
  • 微信:pu13790195533(聚氨酯技术联盟-黄小玲)
  • 微信:pu999pu(聚氨酯技术联盟-小熊)
  • 微信:pu51www(51找聚网-小李)
  •  

QQ||小黑屋|手机版|聚氨酯联盟网 ( 粤ICP备12003825号-2 )

GMT+8, 2025-5-2 03:56 , Processed in 0.08038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崴楒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