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涂料行业的生产与应用过程中,浮色是一个颇为常见的问题。它不仅会破坏涂膜原本应有的美观外观,还可能对涂层的物理性能造成不良影响,降低涂料的使用效果和耐久性。下面,我们将详细解析浮色问题,包括其定义、成因以及对应的解决措施。 一、什么是浮色?
浮色指的是涂料在垂直方向上出现颜色变化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表面颜色看起来较为均匀,但垂直面的颜色却呈现出不均匀的状态。
浮色主要分为静态浮色和动态浮色两种类型。静态浮色发生在涂料的储存过程中,此时一种或多种颜料会浮至涂料表面;而动态浮色则发生在涂膜的干燥过程中,颜料粒子在这个过程中浮至表面,进而导致涂膜颜色发生变化。
二、造成浮色的因素
浮色的产生并非由单一因素导致,而是涉及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 树脂粒径 / 分子量:若树脂体系的粒径偏小、分子量偏低,那么它对色浆的包裹力度就会不足,从而容易产生浮色现象。
- 助剂的选择:分散剂、润湿剂等助剂对于涂料颜色的均匀性影响较大,一旦选择不当,往往会引发浮色或发花问题。
- 颜料与基料的匹配度:当颜料和基料之间的亲和力不同、润湿性较差或者颜料含水量过高时,容易产生贝纳德漩涡,这会直接导致浮色的出现。
- 颜料粒径与密度:若涂料中各种颜料的粒径大小和密度差距过大,在涂膜干燥过程中,大颗粒、高密度的颜料微粒会因重力作用倾向于向下沉降,最终导致浮色。
- 涂料黏度:涂料黏度越低,贝纳德漩涡的对流速度就越快,也就越容易产生浮色。
- 挥发梯度:涂料成膜时,湿膜的溶剂挥发主要发生在表面,这会使得表面密度大于本体,进而导致湿膜内部表面张力不同,最终造成浮色。
- 施工条件:施工过程中的涂膜厚度、干燥条件等因素,也会对浮色和发花的产生起到影响作用。
总体而言,导致浮色的成因涉及到涂料的各组分、配方体系、生产工艺、施工操作以及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在实际的研发和生产中,还需要专业人士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准确找到问题的根源。
三、解决浮色的措施
针对浮色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解决措施:
- 优化涂料的配方:通过调整树脂的粒径和分子量,增强树脂对色浆的包裹能力;提高颜料与基料的亲和力,改善它们之间的结合状态;减少不同颜料之间在粒径和密度上的差异,这些措施都能有效改善浮色现象。
- 改善生产工艺:优化颜料分散工艺,采用更先进的分散设备和方法,确保颜料能够在涂料中均匀分散。同时,严格控制涂料黏度,避免因黏度过低导致贝纳德漩涡对流过快,或因黏度过高影响施工和涂膜质量而间接引发浮色和发花。
- 规范施工条件: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涂膜厚度,避免过厚或过薄;合理设置干燥条件,控制好干燥温度和时间;关注施工环境的温湿度等因素,确保涂料在干燥过程中不发生异常对流现象,从而减少浮色的产生。
- 科学合理使用助剂:选择合适的分散剂、增稠剂、润湿剂等助剂,例如可以选择与树脂 HLB 值接近、具有多种锚定基团的分散剂,或者加入多种不同 HLB 值的分散剂形成连续相;此外,添加适量的硅油助剂,能够降低因溶剂挥发产生的表面张力差,消除对流现象,对防止浮色效果显著。
- 加强质量监控: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涂料质量的全面监控,从原材料的采购到生产环节的每一个步骤,再到成品的检验,都要严格把关。确保涂料在储存、运输和施工过程中不发生性能变化,从而从源头避免浮色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浮色问题是涂料行业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通过了解其定义、掌握其成因,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涂料的质量,提升涂膜的外观和性能,为涂料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