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 公 告 2015年 第5号 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有关规定,安全监管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质检总局、铁路局、民航局制定了《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现予公布,请自行下载(网址:www.chinasafety.gov.cn)。《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于2015年5月1日起实施,《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年第1号)、《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年第2号)同时予以废止。 安全监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环境保护部 交通运输部 农业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 质检总局 铁路局 民航局 2015年2月27日
危险化学品目录 (2015版) 二〇一五年二月 说 明 一、危险化学品的定义和确定原则 定义: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确定原则:危险化学品的品种依据化学品分类和标签国家标准,从下列危险和危害特性类别中确定: 1.物理危险 爆炸物:不稳定爆炸物、1.1、1.2、1.3、1.4。 易燃气体:类别1、类别2、化学不稳定性气体类别A、化学不稳定性气体类别B。 气溶胶(又称气雾剂):类别1。 氧化性气体:类别1。 加压气体:压缩气体、液化气体、冷冻液化气体、溶解气体。 易燃液体:类别1、类别2、类别3。 易燃固体:类别1、类别2。 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A型、B型、C型、D型、E型。 自燃液体:类别1。 自燃固体:类别1。 自热物质和混合物:类别1、类别2。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类别1、类别2、类别3。 氧化性液体:类别1、类别2、类别3。 氧化性固体:类别1、类别2、类别3。 有机过氧化物:A型、B型、C型、D型、E型、F型。 金属腐蚀物:类别1。 2.健康危害 急性毒性:类别1、类别2、类别3。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类别1B、类别1C、类别2。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类别2A、类别2B。 呼吸道或皮肤致敏:呼吸道致敏物1A、呼吸道致敏物1B、皮肤致敏物1A、皮肤致敏物1B。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 致癌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 生殖毒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附加类别。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类别2、类别3。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类别2。 吸入危害:类别1。 3.环境危害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类别2;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类别2、类别3。 危害臭氧层:类别1。 二、剧毒化学品的定义和判定界限 定义:具有剧烈急性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和天然毒素,还包括具有急性毒性易造成公共安全危害的化学品。 剧烈急性毒性判定界限:急性毒性类别1,即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大鼠实验,经口LD50≤5mg/kg,经皮LD50≤50mg/kg,吸入(4h)LC50≤100ml/m3(气体)或0.5mg/L(蒸气)或0.05mg/L(尘、雾)。经皮LD50的实验数据,也可使用兔实验数据。 三、《危险化学品目录》各栏目的含义 (一)“序号”是指《危险化学品目录》中化学品的顺序号。 (二)“品名”是指根据《化学命名原则》(1980)确定的名称。 (三)“别名”是指除“品名”以外的其他名称,包括通用名、俗名等。 (四)“CAS号”是指美国化学文摘社对化学品的唯一登记号。 (五)“备注”是对剧毒化学品的特别注明。 四、其他事项 (一)《危险化学品目录》按“品名”汉字的汉语拼音排序。 (二)《危险化学品目录》中除列明的条目外,无机盐类同时包括无水和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 (三)序号2828是类属条目,《危险化学品目录》中除列明的条目外,符合相应条件的,属于危险化学品。 (四)《危险化学品目录》中除混合物之外无含量说明的条目,是指该条目的工业产品或者纯度高于工业产品的化学品,用作农药用途时,是指其原药。 (五)《危险化学品目录》中的农药条目结合其物理危险性、健康危害、环境危害及农药管理情况综合确定。
异佛尔酮二胺;3,3,5-三甲基-4,6-二氨基-2-烯环己酮;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 5-氨基-3-苯基-1-[双(N,N-二甲基氨基氧膦基)]-1,2,4-三唑[含量>20%]
4-[3-氨基-5-(1-甲基胍基)戊酰氨基]-1-[4-氨基-2-氧代-1(2H)-嘧啶基]-1,2,3,4-四脱氧-β,D赤己-2-烯吡喃糖醛酸 N,N-二甲基对苯二胺;对氨基-N,N-二甲基苯胺 对氨基吡啶;4-氨基氮杂苯;对氨基氮苯;γ-吡啶胺
1-哌嗪乙胺;N-(2-氨基乙基)哌嗪;2-(1-哌嗪基)乙胺 全氟异丁烯;1,1,3,3,3-五氟-2-(三氟甲基)-1-丙烯
1,3,4,5,6,7,8,8-八氯-1,3,3a,4,7,7a-六氢-4,7-甲撑异苯并呋喃[含量>1%]
1,2,4,5,6,7,8,8-八氯-2,3,3a,4,7,7a-六氢-4,7-亚甲基茚
N-苯甲基-N-(3,4-二氯基本)-DL-丙氨酸乙酯
1-(4-硝基苯基)-3-(3-吡啶基甲基)脲;灭鼠优
4-[苄基(乙基)氨基]-3-乙氧基苯重氮氯化锌盐
N,N-二甲基对苯二胺草酸;对氨基-N,N-二甲基苯胺草酸
单过氧马来酸叔丁酯[含量≤52%,惰性固体含量≥48%]
单过氧马来酸叔丁酯[含量≤52%,含A型稀释剂≥48%]
1-(对氯苯基)-2,8,9-三氧-5-氮-1-硅双环(3,3,3)十二烷
对䓝基化过氧氢[72%<含量≤100%]
对䓝基化过氧氢[含量≤72%,含A型稀释剂≥28%]
二-(2-苯氧乙基)过氧重碳酸酯[85%<含量≤100%]
二-(2-苯氧乙基)过氧重碳酸酯[含量≤85%,含水≥15%]
二缩水甘油醚;双环氧稀释剂;2,2'-[氧双(亚甲基)双环氧乙烷;二环氧甘油醚 2,2'-亚甲基-双(3,4,6-三氯苯酚);毒菌酚 二-(2-新癸酰过氧异丙基)苯[含量≤52%,含A型稀释剂≥48%] 二-(3,5,5-三甲基己酰)过氧化物[52%<含量≤82%,含A型稀释剂≥18%]
二-(3,5,5-三甲基己酰)过氧化物[含量≤38%,含A型稀释剂≥62%]
二-(3,5,5-三甲基己酰)过氧化物[38%<含量≤52%,含A型稀释剂≥48%]
二-(3,5,5-三甲基己酰)过氧化物[含量≤52%,在水中稳定弥散]
2,2-二-(4,4-二(叔丁基过氧环己基)丙烷[含量≤22%,含B型稀释剂≥78%]
2,2-二-(4,4-二(叔丁基过氧环己基)丙烷[含量≤42%,含惰性固体≥58%]
二-(4-甲基苯甲酰)过氧化物[硅油糊状物,含量≤52%] 二-(4-叔丁基环己基)过氧重碳酸酯[含量≤100%]
二-(4-叔丁基环己基)过氧重碳酸酯[含量≤42%,在水中稳定弥散]
1,6-二-(过氧化叔丁基-羰基氧)己烷[含量≤72%,含A型稀释剂≥28%] 1,1-二-(叔丁基过氧)-3,3,5-三甲基环己烷[90%<含量≤100%]
1,1-二-(叔丁基过氧)-3,3,5-三甲基环己烷[57%<含量≤90%,含A型稀释剂≥10%]
1,1-二-(叔丁基过氧)-3,3,5-三甲基环己烷[含量≤32%,含A型稀释剂≥26%,含B型稀释剂≥42%]
1,1-二-(叔丁基过氧)-3,3,5-三甲基环己烷[含量≤57%,含A型稀释剂≥43%]
1,1-二-(叔丁基过氧)-3,3,5-三甲基环己烷[含量≤57%,含惰性固体≥43%]
1,1-二-(叔丁基过氧)-3,3,5-三甲基环己烷[含量≤77%,含B型稀释剂≥23%]
1,1-二-(叔丁基过氧)-3,3,5-三甲基环己烷[含量≤90%,含A型稀释剂≥10%]
2,2-二-(叔丁基过氧)丙烷[含量≤42%,含A型稀释剂≥13%,惰性固体含量≥45%]
2,2-二-(叔丁基过氧)丙烷[含量≤52%,含A型稀释剂≥48%]
3,3-二-(叔丁基过氧)丁酸乙酯[77%<含量≤100%]
3,3-二-(叔丁基过氧)丁酸乙酯[含量≤52%]
3,3-二-(叔丁基过氧)丁酸乙酯[含量≤77%,含A型稀释剂≥23%]
2,2-二-(叔丁基过氧)丁烷[含量≤52%,含A型稀释剂≥48%] 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80%<含量≤100%]
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52%<含量≤80%,含A型稀释剂≥20%]
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42%<含量≤52%,含A型稀释剂≥48%]
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含量≤13%,含A型稀释剂≥13%,含B型稀释剂≥74%]
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含量≤27%,含A型稀释剂≥25%]
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含量≤42%,含A型稀释剂≥13%,惰性固体含量≥45%]
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含量≤42%,含A型稀释剂≥58%]
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含量≤72%,含B型稀释剂≥28%]
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和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的混合物[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含量≤43%,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含量≤16%,含A型稀释剂≥41%] 二-(叔丁基过氧)邻苯二甲酸酯[糊状,含量≤52%]
二-(叔丁基过氧)邻苯二甲酸酯[42%<含量≤52%,含A型稀释剂≥48%]
二-(叔丁基过氧)邻苯二甲酸酯[含量≤42%,含A型稀释剂≥58%]
3,3-二-(叔戊基过氧)丁酸乙酯[含量≤67%,含A型稀释剂≥33%] 2,2-二-(叔戊基过氧)丁烷[含量≤57%,含A型稀释剂≥43%] 亚甲基双(4,1-亚苯基)二异氰酸酯;4,4'-二异氰酸二苯甲烷 2-(二苯基乙酰基)-2,3-二氢-1,3-茚二酮 2-(2,2-二苯基乙酰基)-1,3-茚满二酮;敌鼠
S,S´-(1,4-二噁烷2,3-二基)O,O,O´,O´-四乙基双(二硫代磷酸酯) 1,3-二氟丙-2-醇(Ⅰ)与1-氯-3-氟丙-2-醇(Ⅱ)的混合物
二甘醇双(碳酸烯丙酯)和过二碳酸二异丙酯的混合物[二甘醇双(碳酸烯丙酯)≥88%,过二碳酸二异丙酯≤12%] O-[4-((二甲氨基)磺酰基)苯基]O,O-二甲基硫代磷酸酯
O,O-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膦酸酯 O-O-二甲基-O-(2-甲氧甲酰基-1-甲基)乙烯基磷酸酯[含量>5%] 甲基-3-[(二甲氧基磷酰基)氧代]-2-丁烯酸酯;速灭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