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电力又一次冲在了媒体的风口浪尖上,与上一次的风雨飘摇不同,这一次,尚德破产几已定局。尚德从无到有,由盛入衰。这似乎是整个中国光伏产业的一个缩影。的确,在中国,什么都讲求效率,但是,高效率并不能带来高生存率,最根本的东西,要重视起来了。尚德无论怎样,都算得到一个结果,但是,中国光伏的危机还没有等到结局,那么,下一个,会是谁? 尽管尚德电力与GSF的和解以及3月15日可转债的延期是两则利好消息,但公司却并未朝着公司高层的理想方向发展,尚德电力终于在3月14日美股收盘后发表声明称,公司“没有完成将于明天(3月15日)到期的5.41亿美元债券本金的偿付计划”。 3月16日尚德电力恐怕将宣布破产,无锡国联接手 似乎施正荣、无锡市政府和银行、海外投资者这三个利益方对尚德电力的控制权之争将很快明了,而“新尚德”又将有哪些变化?时间像是跟无锡市政府、无锡国联和施正荣开了一个玩笑。2005年尚德电力上市前,无锡市强令无锡国联退出尚德,成全了施正荣,彼时无锡国联为首的国企占公司股份75%,施正荣仅仅占25%。而如今,身为施正荣的大股东恐怕要给“昔日东家”无锡国联让位了,颇为有意思的是,此次依然有着无锡市政府的意愿。 3月14日,尚德将被无锡市政府旗下控股公司无锡国联部分或全部接手的消息甚嚣尘上,并且还有媒体称,无锡国联工作人员透露,与尚德电力的协议已经达成。 到底尚德电力会否被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国联”)部分或全部接手。而在3月10日和11日短短两天时间,便有两则好消息从尚德传出,不仅尚德与GSFCapital之间就环球太阳能基金达成了和解协议,GSF将所持股份转移给了尚德,而且在3月15日便到期的5.7亿美元可转债也有了解决方法,尚德与60%以上的可转债持有人达成了延期两个月到5月15日支付的协议。这似乎给了尚德电力宝贵的喘息之机。 然而残酷的实际情况不容尚德电力松一口气。总额3亿美元的环球太阳能基金虽然因双方和解而解冻,且原来占90%股份的尚德电力如今将所有股权收入囊中,但是靠其正常运营的资金则帮助有限,除非在两个月内将旗下的电站资产卖出。 另外,还有不到40%的可转债持有人没有答应延期,这笔钱具体数目不太明晰,如果数目过大,再加上尚德是否仍需补齐5.6亿欧元的“反担保”缺口也都不能盖棺论定。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尚德的负债总额已达到35.82亿美元,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1.8%。很显然,虽然侥幸度过第一个关口,原本就资金链断裂的尚德电力依然危机重重。 要避免尚德电力整个公司直接破产,那么尚德电力前方的路可能选择也不多了,一是让下属子公司无锡尚德直接破产,保全上市公司,这是金纬代表的海外投资派所极力主张的,也是无锡市政府和银行极力反对的;二是让核心资产无锡尚德申请破产保护程序然后重组,由无锡国联部分或者全部接手;三是让无锡尚德不破产,银行、投资人等资金介入,缓解债务问题,同时企业也瘦身,这样会比较艰难。 有媒体报道,尚德电力的核心资产无锡尚德将在3月15日至3月20日之间正式启动破产保护程序。 引人关注的是,无锡尚德是尚德最核心的资产,更是最大的贷款平台,无论是资产规模、负债规模还是银行借款规模,无锡尚德均占尚德电力的70%左右。 “现在企业上市募集资金很难的情况下,很多上市企业选择了私有化,私有化虽然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但是这需要大笔资金进行收购中小股东的股票,对于现在的尚德来说,恐怕是比较难的。”卓创资讯光伏行业分析师李凌轩如是说。 而尚德的另外3家子公司包括洛阳尚德、镇江荣德和上海尚德很可能会遭到破产清算,因为洛阳尚德的生产线、设备过于老化,镇江荣德的生产成本过高,上海尚德之前投资3亿美元的薄膜生产基地造成设备折旧负担过重,这3家企业不太会有盈利的空间。 虽然不再是尚德的CEO和董事长,但是,目前施正荣依然是公司的控股股东。根据尚德2011年年报,施正荣个人在尚德电力拥有30.2%的股份,其家族信托持有29.4%的股份。 被地方政府催肥的光伏 “现在大家是青蛙鼓肚子,都还在撑着,但不是什么样的企业都能撑得住,那些进入晚的、只想赚一笔就离场的企业熬不过这个冬天,现在还能撑着的大多是在2008年以前进入光伏行业且一直稳扎稳打的企业。”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的一句话道破此时企业的尴尬处境。 与施正荣并称为南北“光伏双雄”的苗连生,在英利的经营决策和内部控制上不同于尚德,所以,在行业集体寒冬之时依然逆水行舟,小有成就。英利2012年财报显示,2012年全年组件出货量达到2300兆瓦,同比增长43%。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整个光伏产业估计有500多家,但全产业链上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在20%~30%之间,大都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让人颇为震惊的是,作为十二五规划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行业的迅速膨胀与地方政府有着脱不开的关系。据前瞻资讯数据中心监测显示,短短两年时间里,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全球多晶硅产量20万吨,我国占近9万吨。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告诉本报记者,地方政府当时对光伏产业的定位就是一个问题,李凌轩也称,在产能扩张的时候,地方政府没有很好地引导,也没有进行制约,方便了企业的产能盲目扩张。 “需要看清的是,光伏行业从巅峰迅速跌落到深渊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投资者也就是实干家他们对行业前景预测不够,对具体的发展规划不够清晰,有些盲目,主要是在决策方面失误导致的。”任浩宁强调。 其实,早在2009年,多晶硅就已被定位为十大产能过剩行业之一,但由于当时多晶硅价格高涨,大量投资者疯狂进入,仅2010年全国就有100多家中小企业上马,最终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而这些企业目前也大多处于亏损严重的状态。 不仅如此,还有诸如尚德电力、赛维LDK等依靠地方政府而迅速被“催肥”的光伏明星企业,它们背负着上百亿元的巨额债务,如今却因其已经在地方政府的多方扶持下变成影响一方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鸡肋”。 或许,政府如今已经看到了此前光伏行业的无序恶性竞争之错,也看到了政策推动的杠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