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胶辊生产工艺 (1)预聚体制备举例 ① 聚酯多元醇脱水(在脱水釜中进行) 选用Mn2000(羟值53 - 59mgKOH/g,熔点40 - 50℃)的聚酯,将其加热熔化后置于带搅拌的不锈钢或搪瓷釜中。脱水温度控制在100 - 140℃(聚醚为100 - 110℃),在余压5mmHg的条件下进行真空脱水30 - 60分钟,确保含水量低于0.05%(可通过视镜观察脱水情况)。为使罐内液体充分脱气,可间歇启停搅拌装置。抽一段时间真空后,停止反应罐加热,让料温降至70 - 80℃。 ② 预聚体合成(在反应釜中进行) 制品性能取决于原材料及其配比、加工工艺。首先依据使用场景的温度、受力状况、接触介质以及预期使用寿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再根据目标硬度确定合适的配比和工艺条件,包括混合温度、浇注和脱模时间、硫化条件等。为保证予聚体质量,聚酯脱水和予聚体合成不宜在同一釜中进行,予聚体合成反应需在干燥氮气保护下开展,并配备冷却装置,防止反应过于剧烈导致温升过快。 建议加料顺序为先加入TDI,再加入聚酯。若反应剧烈,可将聚酯分次加入,以维持反应平稳,便于控制反应温度,降低合成预聚体中游离异氰酸酯单体含量,使结构更规整。反应温度保持在80±5℃,持续1 - 2小时后,分析异氰酸酯基含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采购符合要求的国内外品牌予聚体。 ③ 预聚体脱气(可在预聚体合成反应釜或浇注机的A料罐中进行) 在85±5℃、余压5mmHg的环境下脱泡30 - 60分钟。 (2)浇注机浇注 ① 技术关键 浇注机是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CPU)生产的关键设备,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 配比精确,计量稳定:采用耐温耐压的高精度计量泵,搭配精密传动、调节和显示装置,计量精度可达±0.5%。 - 混合均匀,不产生气泡:运用特殊结构的高速混合头,即便两组分原液粘度和配比差异较大,也能确保混合均匀,使制品宏观无气泡,且调节灵活、操作便捷。 - 温度稳定,准确可靠:原液温度变化会影响其粘度、压力、计量精度和混合比,进而影响制品质量。B组分(MOCA)常温下为固体,料温过低会凝固无法操作,过高则易变色。通常采用电加热的导热油循环系统,对原液、计量泵及浇注头进行加热,由智能型时间比例式数显温控仪实现恒温自控。 ② 浇注工艺 在B料罐中加入MOCA(熔化温度>110℃),启动各组分加热系统,使A、B料达到规定温度并各自循环。若A料需要,可先进行真空脱气,确保予聚体无气泡。按照配方要求,通过调节计量泵的转速和排量,使A、B料达到设定混合比。启动浇注按钮,A、B料在浇注头的混合腔中高速混合均匀,当排出的混合料在透明软管中无气泡时,即可向已预处理并预热至80 - 110℃的模具(含辊芯)中浇注。若两次浇注间隔时间超过釜中寿命的1/2,需使用清洗剂(二氯甲烷或三氯乙烯),由电脑程控器自动对混合腔进行清洗。浇注停止时,A、B原液自动转为各自循环,流回料罐。 (3)熟化及后处理 ① 成型硫化(模型硫化) 胶辊在脱模前于模具中的硫化过程,在不破坏其化学结构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硫化温度,以加速扩链交联反应,缩短脱模时间,提升模具和设备利用率。一般温度控制在100 - 200℃,时间为60 - 120分钟。 ② 后硫化 胶辊脱模后的继续加热硫化过程,温度略低于成型硫化,控制在90 - 110℃,时间为3 - 10小时。 ③ 表面再加工 根据具体需求,在加工设备上对胶辊进行车削或磨削加工。 (4)注意要点 - 模具结构要合理,装配牢固,分型面不能漏胶、漏气。 - 确保温度平衡,模具、辊芯及胶料的温度应基本一致,模具各部位温度也需均匀。 - 胶料的浇注点可选择在辊芯或模具边缘,位置固定,以避免产生气泡。为防止裹挟气泡,可将模具适当倾斜,让胶料沿壁流下。 - 胶辊未达到脱模强度前,切勿随意移动模具,防止出现龟裂。 - 装配模具和辊芯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涂过粘合剂的辊芯触碰模具内壁,以免影响胶辊的粘接质量。即模具上不能沾有粘合剂,辊芯上不能粘上脱模剂。 - 硫化后的胶辊,需达到规定强度后,再进行表面切削和磨光等机械精加工,保证辊面粗糙度和辊轴同心度。 (5)对CPU制品模具的基本要求 ① 材料 选择模具材料时,需重点考虑以下因素:具备足够强度;有良好的耐热性和尺寸稳定性;满足使用寿命要求,耐用性强;制造成本较低。批量生产时,从耐久性考虑,常用金属材料;单件或试制产品多使用环氧树脂等非金属模具;若采用压力合模浇注,则必须使用金属模具。 ② 结构 模具结构除保证制品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外,还需关注浇注位置、分型面和排气,以实现:便于制品浇注和脱模;保证制品工作表面质量;利于模腔中气体排出;便于模具制造和机械加工,降低模具成本。 (6)影响聚氨酯胶辊性能的主要因素 ① 多元醇分子量对胶辊性能的影响 多元醇分子量大小决定聚氨酯弹性体中特性基团的密度。聚酯型聚氨酯,分子量增大时,物性提升;聚醚型聚氨酯,分子量增加会提高柔顺性,但拉伸强度和模量会有所下降。一般将多元醇分子量控制在1100 - 2200之间。 ② 预聚体异氰酸酯基(NCO)百分含量的影响 随着NCO含量增加,胶辊的硬度、抗撕裂强度、定伸强度和拉伸强度提高,予聚体粘度降低,更易脱泡和混合,但伸长率下降。NCO含量过高,胶料固化速度过快(釜中寿命变短),不利于浇注工艺。通常NCO%控制在2.4 - 6.5%为宜。 ③ 扩链系数的影响 胺类固化剂(MOCA)与预聚体中NCO的当量比(NH₂/NCO)对胶料物性影响显著,一般控制在0.85 - 0.95为宜。对于MOCA交联体系,通常保持NCO稍过量,可使弹性体制品具有合适的交联度。当扩链系数为0.88时,化学交联和物理交联达到较好平衡,弹性体综合性能最佳;当扩链系数达到1或更大时,由于MOCA的增塑效应,化学交联和氢键减弱,胶辊强度明显降低,永久变形较大。因此,实际生产中为保险起见,扩链系数常取0.85。 ④ 混合温度的影响 由于预聚体和扩链剂种类不同,其适宜的混合温度也不同。混合温度升高,釜中寿命和凝胶时间缩短;温度过低,虽有利于延长釜中寿命和提高物理性能,但对于固体扩链剂而言,会因粘度增大导致难以脱泡和均匀混合。以扩链剂在预聚体中不析出为原则,如MOCA的混合温度以110 - 120℃为宜。 ⑤ 釜中寿命 当CPU的两种液体原料混合后,会发生扩链和高分子化反应,混合物流动性逐渐丧失。从两种原料混合开始,到混合物基本失去流动性的这段时间,称为釜中寿命(或固化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