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材料同其他有机聚合物一样具有可燃性,而聚氨酯泡沫塑料因密度小、比表面积大,相比非泡沫材料更易燃烧,且燃烧分解时会产生大量有毒烟雾。其中,聚氨酯软泡(尤其是开孔率高的类型)阻燃性问题尤为突出 —— 未经阻燃处理的聚氨酯软泡氧指数仅 17~18,燃烧时因空气流通带来持续氧气供应,易燃且难以自熄。
在聚氨酯阻燃技术中,PIR 硬泡通过多异氰酸酯过量及三聚催化剂作用,生成异氰脲酸酯杂环结构以提高炭化倾向、降低可燃性,但该方法应用存在局限性。目前最常用的方式是在生产配方中添加阻燃剂,包括含氯、溴、磷、锑、氮、硼等元素的有机或无机阻燃剂,以及含阻燃元素的反应性阻燃剂(如阻燃多元醇)。阻燃剂可有效提高泡沫塑料的阻燃性,延缓燃烧、减少烟雾甚至使着火部位自熄,是聚氨酯泡沫塑料中用量较大的助剂。
选用阻燃剂时,除需满足阻燃效果好、价廉易得的基本要求,还需考虑以下关键因素:
- 与多元醇、异氰酸酯等原料体系相容性良好,在组合料中不分层、不析出,且在泡沫体贮存和使用过程中不挥发、不迁移(这是保证阻燃性能持久的首要条件);
- 在组合料中具有一定贮存稳定性,不显著改变反应活性;
- 不影响泡沫成型工艺(固态阻燃剂需避免沉淀、堵塞发泡机喷嘴或磨损混合头);
- 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持久性,在泡沫体生产(尤其是大型块状泡沫,内部温度较高)中不分解、性质稳定;
- 对聚氨酯产品原有物理性能影响小,因此需阻燃效率高、用量小;
- 毒性小,燃烧时产烟少。
阻燃剂种类丰富,按形态可分为固体阻燃剂、液体阻燃剂;按化学性质可分为无机阻燃剂、有机阻燃剂;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卤代磷酸酯、磷酸酯、卤代烃、三聚氰胺、聚磷酸铵、氢氧化铝等;按化学反应性可分为添加型(非反应性)和反应性(以阻燃多元醇为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