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联盟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http://www.51qiguang.com/http://www.haimian17.com/
查看: 2099|回复: 1

[企业招聘] 转载系列:品三国论管理18---------三国演义经营谋略精粹之管理篇

[复制链接]
我爱肘子 发表于 2011-7-3 10: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淄博
管理篇
 
1、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周瑜为什么要加害孔明?
  ——高层次的管理者要胸怀全局,目光远大
  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和混战,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客观上要求安定统一,人民群众也日夜盼望着出现安定统一的局面。但是,乘乱起兵的大多数领导者,只有军事家的头脑,而很少有政治家眼光。而曹操却独具慧眼,清楚地认识到政治路线的正确与否,民心的向背,是决定胜负的首要因素。《三国演义》第14回记述,荀彧向曹操进策:“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曹操听后“大喜”,慨然接受荀彧的建议,“克日兴师”到洛阳为汉献帝“保驾”;接着,他又果断接受董昭的建议,把献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据地许都。从此,汉献帝成了曹操讨伐异己、实现统一的政治工具。这就造成政治上的优势,使割据一方的军阀陷入了被讨伐的境地。《三国演义》第56回又记述,建安15年春,曹操大宴文武于铜雀台。这时,虽然赤壁兵败,但整个北方已经扫平。王郎、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官,在宴会上进献诗章,多称颂曹操“功德巍巍,合当受命”(即该当皇帝)。曹操逐一看了他们的诗章后,笑了笑,冷静地说了一段表白心迹的话。在这段话里,他一方面极力标榜自己毫无野心,只是顺应历史的潮流而起事,是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历史代表和中流砥柱,即所谓“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另一方面毫不含糊地表示,决不“慕虚名而处实祸”,放弃手中的兵权,回到所封的武平侯之国安享富贵。这些是多么具有战略家的眼光!在曹操临死前几个月,孙权上书表示愿意归降,并劝曹操称帝。曹操并没有老而昏庸,却以清醒的政治头脑,一眼看穿这是孙权的阴谋,企图让自己激怒天下,陷于孤立,于是“观毕大笑”,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侍中陈群等进一步劝说:“殿下德功巍巍,生灵仰望。今孙权称臣归命,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殿下宜应天顺人,早正大位。” 曹操表示,“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 意思是说,即使做皇帝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成熟,自己也不去做。要做,让自己的后辈去做好了。具有强烈正统观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在曹操死时引用后人的诗歌称赞曹操:“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第78回)曹操能够剪灭群雄,成其霸业,是与他政治家的胸怀和战略家的眼光分不开的。
  另一个值得斟酌的人物是周瑜。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被读《三国演义》者,把周瑜要杀孔明,归之于他的忌贤妒能,对他的这个性格特征无不齿冷,其实这种理解缺乏说服力。准确地讲,周瑜的苦心,正是他战略家眼光的反映。照书中描写,吴蜀之间跌宕起伏的矛盾,是围绕着荆州展开的。争夺荆州,是继赤壁大战后《三国演义》中又一场浓笔多姿的重戏。对于刘备,荆州是入川建立根据地和出川夺取天下的战略要冲。诸葛亮隆中决策明确指出先要占领荆州。而对东吴,荆州也是生死攸关之地,要抵御强魏的侵略,必须全据长江,尤其得先占长江上游的荆襄;刘备占了荆州,就等于给东吴的喉咙里塞上一根骨头。由于曹操南下,吴蜀荆州之争暂时得到缓和,北方的严重威胁一旦解除,这个斗争必然骤起。周瑜正是根据这个战略态势,才决定要杀掉孔明。果然在赤壁的战火刚刚熄灭,围绕着荆州的借、分、索、还、夺,孙、刘便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从三气周瑜,发展到拦江夺斗,单刀赴会,偷袭荆州。一系列冲突的最后高潮是两国倾全力而进行的彝陵之战。在这场争斗中,周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如果除掉孔明的计谋实现,周瑜哪能有这样的悲剧?情节的发展,完全印证了周瑜的远见。
  其实,周瑜并不是对诸葛亮简单地一杀了之。他先是让诸葛瑾去游说拉拢,不料诸葛亮不为所动。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不为我用,则必除之,这是正确的决策。周瑜即使动了杀机,但大敌当前,为了暂时利用孔明,也不急切下手,而是选择了东风乍起、胜利在握的时刻,这进一步说明他的远见和理智。
  曹操、周瑜的所作所为,对一个高层次的管理者来说很有启迪价值。
  由于现代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和对外的开放系统,作为一个出色的高层管理者,就要能多维思考, 立体构思,对问题的看法既有深度,也有广度,还有远度。因为,唯深度的思考才能了解根本,而不会执着于事物的枝节末端;唯广度的思考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各执一端;唯远度的思考,才能不盲目近视,斤斤计较。
  体现管理者多维思考的问题很多。比如:
  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这是刘备败退江陵、携民过江时说的一句话,是深度思考和远度思考的结晶。它说明刘备和曹操一样很懂得“民本”、“民心”之道。这使我们联想到“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因素”这个杰出的命题,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它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今天;不仅适用于战争,也适用于经济建设和生产经营。
  作为中国当代的一位企业家,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树立几个正确的观点。一是正确的要素观。企业的经营要素有许多种,其中人是最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二是正确的主人观。企业的真正主人是广大职工群众,而不是管理企业的厂长和经理。三是正确的重心观。领导的工作千头万绪,最根本的是要做好人的工作,唤起职工群众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衡量和检查厂长的工作,首先应该看看他是否树立了人是最宝贵资源的观念,看看他在考虑人的问题上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在唤起职工群众的献身精神上,做了哪些切切实实的工作,并取得了多少成效。那种见物不见人、管物不管人的企业领导,是缺乏战略头脑的领导,与成功企业家的标准是大相径庭的。
  要以天下为重
  “愿以天下为重”。这是赵云在劝说刘备不要伐吴时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既体现了深度、远度思考的价值取向,又体现了广度思考的社会责任感。曹操的不当皇帝和致力统一,正是这种思考的结果。一个战略型的管理人才,借鉴《三国演义》,就要在规划自己的战略目标时,自觉地把个人的事业、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社会的进步统一起来。
  战略家的多维思考,来源于哲学素养。哲学是对人生经验的反思、凝练,是对个别、特殊的概括和抽象。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是管理科学最高层次的理论指导。掌握了正确的哲学观念,就具有从本质上,从长远,全面、系统地看问题的能力,胸怀全局,目光远大,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把握事物发展的大方向,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和优势。因此,高层次的管理者要养成哲学性思考的习惯。
   
2、“既得陇,复望蜀”
  ——高层次的管理者要有永不枯竭的进取精神
  决策者要有永不枯竭的进取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永远进击,才能临机决断,他所作出的决策也才富有价值。
  进取精神首先表现为永不满足的事业心
  有个成语叫“得陇望蜀”,源于东汉初年刘秀给大将军岑彭的一封信。其意是鼓励他乘胜前进。
  《三国演义》曾反其意而用之,将其视为贬义。那是曹操刚刚平定汉中之后。当时司马懿建议:“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乘于时,时不可失也。”刘晔也支持司马懿的建议,认为:“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曹操却感叹:“‘人老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从而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
  曹操的意思是告诫别人切勿贪心不足,其实需要深刻反省的应该是他自己。蜀国的法正后来对此曾评论:“曹操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乃留夏侯渊、张郃二将屯守,而自引大军北还:此失计也。” 刘备、诸葛亮对这段议论也“皆深然之”。可见当时确是一次攻击西川的好机会。曹操由于一时的满 足现状和畏缩不前,留下了无穷的后患。如果曹操“既得陇,复望蜀”,则刚刚入川的刘备恐怕又会逃奔起来了。
  《三国演义》还塑造一个不求进取的典型人物,那便是刘表。建安12年春,曹操正统兵北征乌桓,刘备建议他乘许昌空虚率荆襄之众袭之。这个好建议刘表毫不感兴趣;理由是:“吾坐居九州足矣,岂可别图?” 象这样胸无大志,无心进取,怎能临机决断,雷厉风行?虚有其名的刘表,坐吃山空,只能等待别人来收拾自己。
  《三国演义》所提供的教训,启发现代的决策者:万万不可满足于一得之功。满足,智慧的泉水就要枯竭;满足,前进的动力就会丧失;满足,可以霎时熄灭事业的火焰;满足,可以一笔勾销成功和胜利。
  进取精神,还体现在不折不挠的意志。由于决定胜负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许多因素不可预测和控制,因此战场上的失败在所难免。多算,可以多胜,但不能必胜、全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是规律。甚至屡战无功,这也并不足奇。有时失败正是胜利的转机,咬着牙坚持下去,胜利的曙光就会出现,这样的事屡见不鲜,如果一蹶不振,事业便从此终止。所以贝多芬说:“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战场上的最后胜利者都有前仆后继,失败了再干的毅力。进取,必须面对失败;进取,必须战胜失败!
  千百年来,人们为诸葛亮的忠贞而注情,为他的智慧而神往,也为他矢志不渝执着于统一大业而壮怀激烈。为了实现隆中决策制定的目标,他以九分之一的兵力,北伐强魏,大有“饮马河洛之志”。他六出六退,屡挫屡起,最后死在前线。这是多么坚韧不拔的毅力!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北伐中原,颇称壮举。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没取得根本性胜利,但这种波澜壮阔的进取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
  强烈的进取心也表现在紧迫感上
  姜维首议北伐,尚书令费祎劝阻他“只宜待时,不宜轻动”。姜维回答:“不然。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何日恢复中原乎?”人生有限,时光流逝,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人生百年几今日,今 日不为真可惜!”古往今来的事业家,都很懂得时间的价值,争分夺秒,惜时如金 
  
3、“平生谨慎,必不弄险”对吗?
  ——高层次的管理者要有冒险精神
  诸葛亮是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但如通常所说,他也并非完人。性格上的过于谨慎是他的一个弱点。他六出祁山而无大的建树,与此不无关系。
  在他第一次进兵中原时,魏延曾经献策,愿领精兵五千,分道由子午谷进兵。这是一条捷径。如能得手,“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但诸葛亮认为,这一方案风险很大,不是“万全之计”,是过低估计了对手,“欺中原无好人物”(第92回)。于是谨慎行事,依法进兵,从陇右平坦大路逐步推进。不久,司马懿复出,街亭失守,败局已定,只得退兵。这次兴师,虽然擒了夏侯楙,败了曹真,但对魏国并无多大挫损。
  根据某些军事家分析,从当时敌情、地形、路线等情况来看,魏延的建议颇有见地。如果诸葛亮采纳这条建议,很可能一举夺下长安,收复三秦。司马懿后来有段话对此作了证明。他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第95回)诸葛亮弃捷径而兜大圈子,延缓了进攻时间,难以出敌不意,而且导致疲众劳师,结果等来了劲敌司马懿,苦心准备多年的进攻告吹于一旦。
  诸葛亮的失当告诫了现代的决策者,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冒险和谨慎
  冒险和谨慎似乎对立,其实作为成功的因素。它们又
彼此统一。成功需要谨慎,但也需要冒险。谨慎固然可取,但要依时依地而行。在行动准备阶段,比如调查研究情况,制定初步方案,对比优选方案,要力求谨慎。但最后的决断和执行又要敢于冒险。因为决策者所面对的有一大批变化着的未知因素,同时主客观条件也只能是相对成熟而已。决策者不能无限期地等待。当成功的可能一旦闪现,就应该果断行动。谨慎不等于万无一失,不等于因常袭故,不等于保守等待。
  官渡大战前夜,形势对曹操十分不利。袁绍消灭了困守在易京的公孙瓒,占有幽、冀、青、并四个州的广大地盘,军队达到几十万,成了北方势力最大的割据集团。正如《后汉书·袁绍传》记载:“合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被称为“一时之杰”。处于明显劣势的曹操,心有犹豫,难以决策,完全合情合理。听了郭嘉分析后,曹操下定决心,在袁绍十倍于己的兵力面前,毅然应战,终获胜利。这说明曹操善于处理谨慎和冒险的关系。
  经营的决策与此一脉相通。一旦看准,就大胆行动,是许多成功企业家的经验之谈。
  冒险和收益
  冒险和出奇相联,出奇和胜利相生。战场上的危途险地,常常被人们看作与胜利绝缘,因而正是敌人将帅思惟判断的死角和不虞之地;进而也变成了敌人防御上的“空白点”。出奇意味着担风险,闯难关,但“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达尔文语),地狱的入口处正是通往天堂的大门。险中有夷,危中有利,越大的危险往往含有越大的胜利。倘要创立惊人的战绩,必须敢于冒险,邓艾偷渡阴平迅速逼降蜀国,就是一个典型的战例。
  冒险和勇气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冒险就是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从决策定计上看,冒险则是一种勇气、魄力。诸葛亮心理特征上的过于谨小慎微,源于思想上的压力。他蒙受刘备知遇和托孤之恩,执掌蜀国军政大权,年复一年惨淡经营,以冀完成统一大业。而对手又是强大的魏国。大概就是这种在严峻形势下的超常报效心和责任心,使得他在自己的事业面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但怕有失,过于小心谨慎,他的事必亲躬与此也有关系。至于说他平生如此,也并不准确。在他事业的前半生,他先是孤身入吴,继而取西川、夺汉中都表现了大智大勇。他的过于小心,从时向上看是在刘备死后,从事业上说,表现在历次北伐之上。即使这时,他也还是有隙必乘,有利必取,进则使敌不敢战,退则使敌不敢追,始终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
  现代的经营者,也常常失落在种种局限之中。面对着风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敢于冲刺。不管客观上的原因有多少,思想上的弱点是导致保守经营的根本原因。冒险难免遭受失败,冒险的成功率有多少谁也不能断定,但“你若失掉了勇敢,你就一切都失掉了!”(歌德语)心存杂念胆必怯。只有执着追求事业而又不过于计较成败得失,才能有敢于冒险的英雄主义精神。
  冒险和科学
  冒险需要勇气,
但仅此还很不够。一个人既要敢于冒险。又要善于冒险。冒险不等于蛮干,冒险不等于否定科学。只有讲究科学,才可以提高冒险的成功率。魏延对第一次北伐路线的建议,正是建立在对当时各种因素比较切合实际的分析上。邓艾的奇袭,也是抓住了蜀国防守上的漏洞。
  冒险不等于意气用事。刘备为了报自己兄弟的私仇,一定要出兵伐吴,进行了战略上的一次大冒险,结果惨败。在这里,是感情的潮水摧毁了他理智的思维。它提醒后人,决策者要首先战胜自己!在重大问题上,决不能凭自己一时的感情冲动而贸然行动。为了一时之气“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乃匹夫之勇。真正的大英雄, 应该是“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在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中,有时可能落后,有时甚至遭受失败。是为了争面子、睹意气而不顾一切去冒险? 还是冷静思考,找出原因,采取措施,超过和战胜对方? 明智的管理者,必然选择后者。须记住莎土比亚的一句话:“人的感情和炭相同,烧起来,得想办法叫它冷却。”
  
4、“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再思考
  ——高层次的管理者要有民主作风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从用人角度讲,表现孙氏家族信赖和善用人才;从素质上讲,表现了孙氏家族高度的民主作风。
  高层次的管理者之所以要有民主作风,是因为他对全局和长远负有重大责任。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他才能充分发挥“外脑”或叫智囊人物(或机构)的作用,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所谓“外脑”,就是决策者本人之外的,协助决策者进行决策的个人或团体。他们通过主动建议或接受咨询,将其知识、智慧和经验应用于决策过程之中,用输出智力成果的形式为决策者提供服务,帮助决策者做好决策工作。
  决策者利用“外脑”,就等于延伸了自己的神经,扩大了自己的头脑。这样,第一,可以拓宽专业领域和知识范围。决策的对象不论是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大多需要广博的知识。作为个人,竭尽毕生精力,也不能成为真正的“通才”,严格地讲,只能成为相对广博的“偏才”。而许多人的综合,却能够弥补个人知识的不足,为正确进行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有利于掌握和加工信息。决策需要掌 握大量信息。如果这些信息都靠决策者自己去搜集、整理,贮存,记忆、处理,无论怎样精力充沛和博闻强记的人,都是不能胜任的。这就要求一个决策者善于利用“外脑”扩大自己对信息的贮存量,并通过“外脑”对信息进行初步加工,自己最后再做出决断。第三,作为“外脑”,大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利用“外脑”,可以大大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堵塞思维的漏洞。决策需要考虑诸多方面,需要处理诸多联系,需要安排好各个环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贯正确的领导者是不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外脑”可以补漏,可以矫枉,可以纠错。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用“外脑”特别要注意听取和运用他们的反面意见,是十分重要的。有句格言说得好:“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层,只看他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民主作风,是一个高层次管理者真假聪明的试金石。我国古代有所谓“文死谏;武死战”之说,正是把敢于直言君主的错误作为智囊人物的职业道德。同时,我国古代还有“从谏如顺流”的说法,把纳谏作为衡量君主是否贤明的重要标准,要求一个决策者有闻过则喜,闻争则喜,从善如流的好品质。
  利用“外脑”帮助决策,古今中外同此一理。横看魏、蜀、吴,都罗致和集中了大批智囊人物:魏国先后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刘晔、贾诩,司马懿等。蜀国先后有诸葛亮、庞统、马良、蒋琬、姜维、董允、费祎等,吴国先后有周瑜、鲁肃、张昭、顾雍、吕蒙、陆逊等。综读《三国演义》,利用“外脑”,做出高质量的决策而取得胜利的,俯拾皆是;不纳良言,压制和迫害智囊人物从而导致决策错误,遭致失效的,不胜枚举。东吴的孙策临死之前嘱咐:“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刘备得诸葛亮,自比“犹鱼之得水”,提出“智赖孔明”,言必听,计必从。可见他们对“外脑”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
 
5、“三杀”、“三气”之类的启示
  ——高层次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一部《三国演义》,描写了无数次大小事件和大小战争,计谋各有千秋,取胜彼此不同,摇曳多姿,不落窠臼。比如在赤壁大战中周瑜对诸葛亮有“三杀”,在荆州的争夺中诸葛亮对周瑜有“三气”,以及后来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六次撤退,姜维的九伐中原等,写得各有特色,毫不雷同,充分反映了决策制胜必须有创新能力。
  诸葛亮其人尽管后期决策定计过于谨慎,但总的来说并不循规蹈矩,因常袭故。书中描写,他在茅庐之中,便经常笑谈风月,抱膝长吟,自比管仲、乐毅,那姿态,那言谈,真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即使现代的中国国民,又有多少敢如此“狂妄”?!他不拘于儒学经典,鄙睨那经学博士,痛斥小人之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真是标新立异,离经叛道,他决策和导演的“草船借箭”、“空城计”、“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即司马懿)等等妙戏,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千古绝作,是在特定环境中匠心独运的艺术创造!
  我们赞赏和推祟诸葛亮等人的创造能力,因为这种能力是一个高层次管理者必需具备的重要能力。
  创新是大树之秧,创新是鲜花之蕾
  生物就是在新陈代谢中成长,企业只能在除旧创新中前进。创新才能领先,创新才能取胜,创新才能大步发展。对一个企业来说,产品需要不断更新,技术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方法要新,职工的知识要新,经营思想、经营领域、经营方法都不能囿于旧习。管理的决策正是为了达到这些新的目标。它是在特定环境中通过对未来的预测做出来的,它要解决的是将要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未来性。它虽有共同的规律可循,但总是面对特殊,面对未来,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抄袭照搬。在这里,普遍适用的方案是不存在的,固定不变的方案是解决不了具体问题的。因此,决策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就要求,决策者要有解决新问题、拿出新办法的使命感,敢于冒险和勇于进取的精神,创造和开拓的强烈意识,冲破旧框框、走出新路子的勇气。
  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创新,要改革,就得不唯上,不唯书,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别人不敢走的路上走出一条路来。
  不唯上
  诸葛亮臣服了西南后方的孟获等部落后,准备北上进取中原,但鉴于镇守雍、凉二州的司马懿深有谋略,成为难以对付的劲敌,便派人到魏城洛阳等地散布流言,声言司马懿欲反,魏主曹睿果然中了“反间”计,起了疑心,司马懿被收回兵权,削职为民,闲居宛城。于是诸葛亮率三十万大军,兵出祁山,一路上屡获胜利,夏侯楙、曹真先后被他击败,蜀军直指长安。曹睿不得不一面派人星夜到宛城召回司马懿,一面“御驾亲征”。这时,镇守魏国西南金城等地的原蜀将孟达和诸葛亮暗中取得了联系,准备乘曹睿不在洛阳之际起事,攻下洛阳。这个消息恰巧被司马懿获知。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鉴于往日魏主对父亲的猜忌,主张先写表章到长安奏明魏主,请到圣旨后再采取行动。司马懿认为:“孟达一举,两京休矣”,形势十分危急,时间刻不容缓,“若等圣旨,往复一月之间,事无及矣,正中诸葛亮之计”。于是不避嫌疑,果断决策,星夜起兵,并且要求部队“一日要行二日路”。正当孟达庆幸“吾大事成矣”之际,司马父子的大军如自天而降,孟达措手不及,城破被杀。
  不待圣旨而先动,这在《三国演义》中是破天荒的事情,可以说是司马氏的一大创举。它说明,一个优秀的决策者,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得失进退,一味消极地迎合和等待上司。上司的意见,往往只能规定一个大的方向,还需要进行艰苦细致的创造性贯彻落实。在有的时候,上司的意见可能不对,决策者只能把它作为信息的一种,必须经过自己的处理、筛选、加工。可见,懒于思考、奴性十足就难以创新。
  不唯书
  书本是前人和别人经验的总结。读书是为了增加知识和见识,提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是为了作茧自缚。因此,决策者必须根据实践对书本知识进行修正、补充、发展和创新,而不是机械地照抄照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遇事念“本本”,决策看“条条”,活人做死人的奴隶,是不合格的决策者。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遗笑千古的反面教员,那便是马谡。马谡自告奋勇守街亭,而且立下了军令状,以全家性命担保。临行之前,诸葛亮叮嘱再三,并制定了“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的正确决策,但自以为“素读兵书”的马谡,却教条主义地照搬。“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等书本知识,忽视了双方力量的对比,不顾地形水源等重要而具体的因素,违背诸葛亮的正确意见,拒绝王平的苦苦相劝,采取了在道旁孤山上立寨的错误主张,结果丢失了街亭这一咽喉要道,不仅葬送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一路战果,而且断绝了30万蜀军的退路,如果没有诸葛亮随机应变,意气自若,巧施“空城计”,诸葛亮及其诸将,庶几成了司马懿的俘虏。
  要自信
  美围有个心理学家认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就能成为怎样的人;你认为你能做什么事,你就能做。”此话虽然有些失之偏颇,但他强调积极的自我塑造,颇有见地。开启创新能力的第一步,是对于自己的创造能力充满信心。
  要变革思维方式
  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孤立的、线型的、一维的。它可能实现思维的小的延伸,但不能实现思维的突破。创新是一种突破。创新需要跳跃式思维的能力,它包括诸葛亮预设“锦囊妙计”式的纵向超前思维能力,诸葛亮集百家之长而又迈越百家的横向综合思维能力,还包括三维的、立体式的思维能力。
  跳跃式思维是思维的突破和飞跃,表现为思维进程的超阶段,思维方式的多维和多层次,思维结果的新奇和水平。它象诗人的灵感一样,有时突然而至,有时戏剧性诞生,有时出现在朦胧的半睡眠状态,有时产生于从事其他活动期间,霎时把苦思冥想的诗人,带入一个豁然开朗的崭新境地。记得有个智力游戏,要求三刀把一块蛋糕切成八块。如果只在二维空间上横切竖切,充其量只能得到六块而已。这里需要的是三维思 考。只要从蛋糕的半截处拦腰一刀,问题便迎刃而解。许多棘手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这种思维能力,比如赵云使的“空营计”,诸葛亮用的“空城计”,无不是这种思维的结果。
  发挥潜意识的作用
  潜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动机、意图的源泉。意识有时会限制人的想象,压抑本能的冲动。而潜意识却暗中支配意识,从而可以加快达到预期的目标。
  当你对某一问题迟迟思索不出答案时,不妨暂时转移一下思考的焦点。你可以去散散步,聊聊天,听听音乐,经过一段时间的精神松弛,疲劳可以解除,新的思想萌芽便会重新油然而生。庞统扶醉坐公堂,“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不到半天,审断了百天案卷,李白酒后出佳句等,正是这种潜意识在发挥作用。当然,现代的管理者切不可食古不化,好酒废事,更不可有不劳而获、守株待兔的幻想。
 
6、“随机应变信如神”
  ——高层次的管理者要具备应变能力
  《三国演义》第21回描写,刘备寄居曹操篱下,为怕引起曹操的猜疑,实行“韬晦”之计,在自己的住处后园里种起菜来了。不料曹操和他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语道破他“英雄”的真面目,刘备惊慌失措,手中筷子不觉落在地下。恰巧这时老天作美,雷声大作,刘备急中生智,以雷声巧妙掩饰而过,在这里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救护了他。
  《三国演义》第71回,描写了赵云临敌应变以“空营计”吓退曹兵的故事。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魏国大将夏侯渊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曹操得知后亲率大军20万杀奔汉中,要为夏侯渊报仇。黄忠自告奋勇深入敌后去夺取曹军粮草。诸葛亮放心不下,令赵云也领一支人马同去。黄忠在北山脚下被围,苦战多时。不得脱身,赵云见黄忠去后许久不归,急忙披挂上马,前去接应,曾先后两次杀入重围,救出黄忠及其部将张著。曹操在高处看到赵云东冲西突,所向无敌,愤然大怒,自领左右将士追赶。眼看大军追到蜀营军门以外,守营将领张翼看到敌我悬殊,情势危急,慌忙要关闭营门,赵云喝止,一面将弓弩手埋伏到寨外,一面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自己单枪匹马立于营外,魏将张郃、徐晃先到,看到这番情景,疑心设有伏兵,不敢向前,曹操到后,却催督众军,大喊一声,杀奔营前,这时,赵云大智大勇,依然纹丝不动,魏兵以为确有伏兵,转身就往后逃。赵云乘机把枪一招,蜀军鼓声震天,杀声动地,强弩硬弓一齐射出,魏兵心慌意乱,只顾逃命,互相践踏,死伤累累。拥到汉水边时,又互相争渡,落水淹死者无数,大批辎重器械丢弃,蜀军无一伤亡,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胜利,刘备得知后,亲到现场了解作战经过,非常赞扬地对诸葛亮说:“子龙(即赵云)一身都是胆也!”在这个战例里,看不到、也不可能有任何牵强附会、袭人故技的痕迹,所有的只是赵云的英勇气概和随机应变、创造发挥的能力。
  《三国演义》中表现随机应变的例子还很多,曹操拔刀行刺董卓,被发觉后借物随机,顺势改为献刀;曹操马惊踏农田,灵机一动来了个“割发权代首”等,无不闪烁着随机应变的智慧之光。《三国演义》还有人竟以这方面的专家自居,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庞统。当孙权问他:“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时,他不无得意地回答:“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高层次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因为低层次的管理者主要对上级的决策负责,而高层次的管理者却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必须学会管理变动。
  应变是闪烁着才能、机智、胆略之光的高超艺术,好比曹操的“割发权代首”,人们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但是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惟有曹操在这种特定的环境里,才能急中生智,想出这个两全其美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种极富个性的艺术表演。可见,应变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依。随机的“机”是多种多样的:有天时,有地利,有人物,有事件,有情况,有势态,……应变的“变”也是千姿百态的:可以迎难而上,可以另找新路,可以寻求支援,可以等待时机,可以顺水推舟,可以置之不理……。究竟如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里的共同点在于,都需要快速灵活的反应,都需要急中生智和临场发挥。
  应变的艺术虽然妙不可言,但也不是九天上的烟云,不可企及和获得,它来自一个人广博的知识,卓越 的见识,乐观的个性,非凡的性格,尤其需要长期的实践锻炼。当刘备和刘璋翻脸时,庞统很快就指出三条可供选择的计策,这是他经验、才智在一瞬间表现出的合力。他早以才学著称于世,并且在赤壁大战和耒阳县当县令期间,得到了实际的锻炼。
7、好谋无断酿悲剧
  ——高层次的管理者需要具备决断能力
  在“三国”人物中,袁绍是好谋无断的典型。当他刚起兵不久,他的主要谋士沮授就建议他:“今州城初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 (聚集军事力量)以讨不庭(不向邺城称臣的人),谁能御之(阻挡)!”袁绍的另外两个谋士郭图、淳于琼反对说:“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动不动就得上表请示),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三国志·袁绍传》注引《献帝传》)这正好迎合了志大才疏的袁绍的心理,得到他的采纳。结果曹操抢先一步,把皇帝劫持到许都,使袁绍陷入政治上被动的地步。《三国演义》中还有两个情节。当曹操带领20万大军,兵分五路到徐州攻打刘备时,刘备致书袁绍向他求救,袁绍的谋土田丰提出乘虚袭击许昌的建议。袁绍却为小儿子生了疥疮而愁得“形容憔悴,衣冠不整”,心灰意懒地叹道:“我将死矣”,“吾有何心更论他事乎”?决意不肯发兵。气得田丰以杖击地,跺脚长叹:“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第24回) 在官渡大战之前,许攸根据曹操后方力量薄弱的情况,又一次提出袭击许都的方案,同样被袁绍拒绝(第34团)。就这样,袁绍总是象出洞的老鼠一样,东张西望,犹豫不决,丧失了许多本来可以夺取战略性胜利的大好时机,让曹操从容不迫地实施自己的一个个方案,直至最后消灭自己。
  与袁绍无独有偶的另一个笨伯叫何进,《三国演义》 开篇不久就描写了这位宫廷政变中的悲剧人物。当时他执掌着朝廷大权,剪除一小撮宦官本是小事一桩。但仅仅由于他妹妹何太后的阻拦,他就束手无策,下不了决心。这时袁绍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秘密召集外地将领举兵进京,逼迫何太后诛杀宦官。主薄陈琳表示反对,他建议何进当机立断,迅速行动。如果召来外兵,等于引狼入室。曹操认为问题更简单,把几个为首的宦官抓起来,交给狱吏审明罪行,依法严惩就行了,“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 对于这些意见,何进不认真分析,反而斥陈琳的意见是“懦夫之见也”,说曹操的主张是“怀私意”,唯独对袁绍的“引狼入室”的建议倍加赞赏,夸曰“此计大妙”,并星夜派人往各镇引兵,造成了不堪设想的后果。当时的凉州刺史董卓,早已对中原地区虎视耽耽,怀有吞并的野心,得诏后正中下怀,乘机率兵入关。御史郑泰又一次劝何进:“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何进回答:“汝多疑,不足谋大事。”卢植也反对道:“植索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祸患。不如止之勿来,免致生乱。”对于这些正确的意见,何进仍然充耳不闻。于是郑泰、卢植弃官而去,朝廷大臣跟着去者大半,以示反对。昏庸无能的何进仍不知醒悟,竟派人到渑池迎接董卓。没过几天,何进召董卓等进京的消息果然泄漏,十常侍先下手为强,把何进赚到宫里,关起门来砍为两段。何进部将便在宫门外放起火来,袁绍、曹操带兵攻入宫中,不分青红皂白,见到宦官及其家属便杀,“多有无须者误被杀死”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场外戚与宦官的厮杀刚刚结束,董卓便乘两败俱伤之机;轻而易举攫取了朝廷大权,并纵兵在洛阳奸淫掳掠;到处烧杀,百姓纷纷逃难,繁华的洛阳被践踏得残破凄凉。从此,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军阀混战益演愈烈;正如曹操曾预言的:“乱天下者,必进也。”何进当断不断,断而有错,不仅自己受其乱,而且开启了数十年战乱的祸端。
  历史的教训,值得现代的管理者深刻反思;他警示人们,管理者必须敢于决断,善于决断。管理者的决策总是针对着一定时空和一定条件的。这不仅要求决策方案的制定要有创造精神,而且要求决策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要讲究时效。同一个方案,早制定、快实施,可能得到巨大的效益;晚制定、慢实施,就可能减少效益;甚至适得其反,因为它已经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凭借。
  迅速的决断不仅可以抓住最好时机,而且可以冲破传统的消极观念,教育那些暂时不理解者,极大地动员下属的热情,坚定下属实施方案,争取胜利的决心。要使别人坚定,首先得自己坚定。决策者在关键时刻模棱两可,优柔寡断,就要涣散下属的情绪,瓦解队伍的士气。
  “敢断”、“善断”来源于决策者的魄力和鉴别力。大事当前,如果象袁绍,何进那样,缺乏进取精神,没有独立的见解和判断力,就会畏首畏尾,逡巡不前,就会人云亦云,成为下属意见的“墙头草”,沦为别人意见的俘虏,糊里糊涂地铸成大错。
 
8、“非学无以广才”
  ——高层次的管理者要具有“T”型战略性知识结构
  对于一个高层次的管理者,除了具备上述几种能力之外,还应该掌握制定决策方案本身的具体本领。
  一是运用先进手段和掌握决策技术的能力。决策既是一种科学,是由原理、理论、体制、程序等综合而成的系统整体;又是一门技术,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借助科学的方法,特别是现代的决策行为。作为一个决策者,应该掌握有关的决策技术,了解决策所使用的手段和工具。
  二是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决策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选择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认识过程。决策的对象,不论是社会、军事,还是生产经营,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多方面领域,体现种种属性和特点,尤其是具有丰富感情和心理活动的人的参与,更增加了系统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动荡性。了解决策对象的各个要素,认识系统本身,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作为认识过程,决策首先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刻的理解能为;其次需要准确的判断能力,深入的分析能力,横向综合把握整体的能力;还需要辩证思维、抽象研究,从而揭示客观事物规律的能力。此外,它还要求具备清晰的表达能力,包括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明快的写作能力,以便准确、高效地传递信息和动员下属。
  上述种种能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实践。其中知识是决策能力的基础。决策者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视野开阔,才能综合分析,才能联想,才能发挥。
  《三国演义》所塑造的高明决策者,在当时历史的层次上,都是好学不倦、博学多才的典型。
  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预测未来,决策定计妙不可言,真是“盖天下一人也” 。他的本领,正如他在第l09回里致曹真的信中所说的:“窃谓夫为将者,能去能就,能柔能刚,能进能退,能弱能强。不动如山岳,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预知天文之旱涝,先识地理之平康;察阵势之期会,揣敌人之短长。”他的知识,正如他在第46回中对鲁肃所说的:“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这些虽有文学家的艺术渲染,但也是以生活的真实作为依据的。从现有的《诸葛亮集》里可以看到,诸葛亮对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兵书器械、农工计算、医卜星相等,都相当精通,多有所著述。他何以如此多才多能?在《诫子集》里写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见,这是他长期专心致志、刻苦读书的结果。而且,他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以致用,即为了“治性”、“接世”。他不仅要做辩士,而且要做豪杰;不仅要成为博学家,而且要成为实干家。他学习的方法是“独观其大略”,反对“务于精熟”(《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即不主张采取拘泥一家的纵向式方法,因而做到了涉猎广,领会深,有独到见解,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为我所用,有所创新。他在《论诸子》一文中,曾以寥寥数语,精辟地褒贬了百家之学:“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秦)、张(仪)长于弛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诸葛亮集》)在这里,他所评论的,既有先秦时代的老子,商鞅、苏秦、张仪,白起等人,又有稍前于他的哀帝时以敢谏闻名的丞相王嘉,还有他同时代的那个曾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许劭(字子将),从而使他能取人之长,避人所短,成为智慧、道德的一代楷模。正是根据以上事实,《三国演义》的作者才创作了“舌战群儒”这场精彩的好戏。当严畯以挑战口气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时,诸葛亮回答:“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批驳得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当程德枢讥笑他:“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时,他痛快淋漓地斥责了那种“惟务雕虫,专于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不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小人之儒”,指出这种人“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正如毛宗岗在这里所批注:“看低天下多少文人,学土。”诸葛亮的勤学,善学,使他独步云霄,技压群芳,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骄子。
  吕蒙是继周瑜、鲁肃之后,东吴最突出的一员将领。他曾为孙权、鲁肃屡出良谋,特别是乘关羽北上围攻樊城时,决策、指挥了偷袭荆州的战斗,为东吴夺回了长期费尽心机与刘备争夺,并为之付出惨重代价的荆州,拔掉了东吴的眼中钉——关羽。孙权曾夸他:“设计定谋,立取荆州,胜子敬(即鲁肃),周郎多矣!” 但是据史书记载,这个吕蒙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不高明,他的长进与读书学习有着很大关系。他出身贫寒,没有文化,后来投靠姐夫入伍打仗,作战非常勇敢,立了不少战功。在征黄祖一战中,表现尤为突出,被孙权提拔为横野中郎将,赐钱万千。他满足于自己的作战经验,仍不注意学习,一些人不免看不起他。孙权针对这种情况,劝他读点书。孙权说:读书才能求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大的进步。可吕蒙推托军队里事情太多,每天忙不过来,没有时间读书。孙权进一步开导他说:我难道要你精研经书去当博士吗?但普遍知识总得具备啊!你说忙,难道比我还忙么?我小时候读过《诗经》、《书经》、《礼记》,《左传》,《国语》等,只是没有读过《易经》。自当政以来,温习温习历史,读了读诸家兵书,获益不浅。你很聪明,只要肯学,一定很容易见效。应当赶紧读读《孙子》,《六韬》等兵书和《左传》,《国语》等历史书。汉光武帝即使在戎马倥偬中,也不忘学习,经常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老而好学。你为什么偏偏不能抓紧时间坚持自学呢?吕蒙听了这一番话,很受感动,从此孜孜不倦地读书,进步很快。一次,代都督鲁肃巡视吕蒙的住地陆口,吕蒙问他:和关羽为邻,你打算如何又联合他又警惕他,有没有考虑过?鲁肃满不在乎,而随口应道:没有考虑过,到时看着办,吕蒙严肃地提出批评,然后滔滔不绝地分析了双方形势,并当场提笔,写出五条良计。这使一向看不起吕蒙的鲁肃大为吃惊,赶紧离座走到吕蒙跟前,抚着他的背说:我以为你只懂武略而已,现在学识如此渊博,已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了。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吕蒙成长的过程说明,一个人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地读书,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就会取得长足进展,增加画谋决策的本领。

广告替换な广告替换な广告替换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jz_sgzt! !jz_xgzt! 快速回复 !jz_fhlb! !jz_lxwm!
  •  
  • 联系我们
  • 电话:0769 - 22329080
  • 微信:pu13790195533(聚氨酯技术联盟-黄小玲)
  • 微信:pu999pu(聚氨酯技术联盟-小熊)
  • 微信:pu51www(51找聚网-小李)
  •  

QQ||小黑屋|手机版|聚氨酯联盟网 ( 粤ICP备12003825号-2 )

GMT+8, 2025-5-2 02:45 , Processed in 0.09201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崴楒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