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联盟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http://www.51qiguang.com/http://www.haimian17.com/
查看: 995|回复: 1

聚氨酯胶黏剂

[复制链接]
landerpu 发表于 2016-7-4 10: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
定义:聚氨酯胶黏剂(Polyurethane Adhesive)是指在高分子链中含有氨基甲酸酯基团(-NHCOO-)和/或异氰酸酯基(-NCO)的胶黏剂。

聚氨酯胶黏剂的分类
按用途:通用型、食品包装用、鞋用、木材和织物用、汽车用等聚氨酯胶黏剂等。

按反应组分:
多异氰酸酯胶黏剂:(单体胶黏剂)
含异氰酸酯基聚氨酯胶黏剂:主要组成含异氰酸酯基聚氨酯预聚体,多异氰酸酯和多羟基化合物的反应生成物。是聚氨酯胶黏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有单组分、双组分、溶剂型、无溶剂型等类型。
含羟基聚氨酯胶黏剂:含羟基的线型聚氨酯聚合物,由二异氰酸酯与二官能度的聚酯或聚醚反应生成。属双组分胶黏剂。

按组分数: 单组分聚氨酯胶黏剂 ;双组分聚氨酯胶黏剂 (API、醇+预聚体)

按溶剂形态:① 溶剂型聚氨酯胶黏剂;      
② 水性聚氨酯胶黏剂 (乳液胶黏剂);
③ 无溶剂型聚氨酯胶黏剂 (活性溶剂,固体型,热熔胶等);

按照固化方式:
① 热固性聚氨酯胶黏剂;      
② 常温固化型聚氨酯胶黏剂;
③ 湿固化型聚氨酯胶黏剂 ;  
④ 紫外光固化型聚氨酯胶黏剂。

聚氨酯胶黏剂的粘接原理
粘接件间的作用力
粘接件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有化学键、分子间力、界面静电引力和机械作用力。
胶黏剂与被粘物之间引入化学键。例如:聚氨酯胶黏剂粘橡胶、纤维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增大粘接强度。
分子间力分为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以上合称范德华力)以及氢键。高分子胶黏剂色散力较大,可占全部分子间作用力的80%-100%,氢键力则大于范德华力。
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例如高分子胶黏剂)密切接触时,金属容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得到电子,电子的转移使界面两侧产生接触电势,形成双电层而产生静电引力。
胶黏剂充满被粘物表面的缝隙或凹凸之处时,固化后界面区会产生啮合力(机械连接力)。
机械连接力的本质是摩擦力,在粘接多孔材料、织物及纸等材料的时候是很重要的。

粘接过程的界面化学
形成完美的密封或者是粘接,液体胶黏剂与固体被粘件之间必须有完好的浸润。
浸润情况与胶黏剂的组成与性能、被粘件的结构与性能、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界面张力的影响至关重要。
液体的表面张力是作用于液体表面的单位长度上使表面收缩的力。表面张力是液面的分子受液体内部分子吸引的结果,其结果表现为液体总是倾向于尽可能小的表面积,所以空气中的小液体总是球状的。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表面不能收缩,所以它没有表面张力,只有表面自由能,在讨论时,称固体表面自由能为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小的物质能很好浸润表面张力大的物质,反之则不行。
例如:水表面张力比油大的多,所以油能够很好的铺在水面,而水却不能很好的铺在油上。
金属、无机盐等的表面张力都很大,很容易被胶黏剂浸润,塑料的表面张力一般与胶黏剂相近,浸润程度就较差。
所以,在对表面张力较小的物件进行粘接时,在胶液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表面活性剂。

胶黏剂的固化
为了方便胶黏剂浸润被粘物,胶黏剂在粘接之前一般要制成液态或者使之成为液态。
那么,通过适当的方法使胶层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胶黏剂的固化。

基本原料
聚氨酯胶黏剂技术(二)
PU 胶基本上是由多异氰酸酯与分子中含有活泼氢的化合物,尤其是多元醇反应而成。反应过程中或加有溶剂、水,或不加溶剂;或产品是热塑性弹性体, 或是非弹性体。为适应各种用途之需,可添加无机填料、稳定剂或改性剂等助剂。
①多异氰酸酯
多异氰酸酯均为 PU胶的良好原料。
常用多异氰酸酯

1.jpg


②多元醇在 PU 胶制备中常用的多元醇聚合物有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有时也用蓖麻油、聚丁二烯二元醇及其加氢化合物、聚己内酯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和有机硅多元醇等。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为500 ~ 3 000,官能度为2 ~ 3。
常用多元醇聚合物
3.jpg

4.jpg

5.jpg

③扩链剂和交联剂为增加 PU 胶的相对分子质量,通常采用扩链剂或交联剂。扩链剂分醇和胺两类:为提高胶黏剂的硬度或强度等,采用胺类扩链剂如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等。通常采用多异氰酸酯作端羟基聚氨酯的交联剂。为提高PU 胶的官能度,使固化物具有一定交联度,改善胶层的耐热、耐溶剂、耐蠕变等特性,有时需用三羟甲基丙烷、甘油或己三醇等内交联剂。

④溶剂为降低胶黏剂黏度以便于操作,在制备、配制和使用过程中,常采用溶剂。PU 胶所用溶剂必须是“氨酯级”的,即不含水、醇等含有活泼氢的化合物。
溶剂的选择可根据溶解度参数相近、极性相似以及溶剂本身的挥发性等因素确定。PU 的溶解度参数为10 左右,故可选用酮类(甲乙酮、丙酮、环己酮)、低级烷基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氯代烃(三氯乙烯、二氯甲烷)、芳香烃(甲苯、二甲苯)以及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矿物质松节油等溶剂。常采用混合溶剂,以提高溶解度、调节挥发度、适应不同粘接工艺的要求。选择溶剂时,一定要遵循环保法规,选择无毒或低毒、对臭氧层无损害的品种。

⑤改性剂为改善 PU 胶某些特性,有时向胶中加入硝化纤维素、聚氯乙烯、聚乙酸乙酯、萜烯树脂、酚醛树脂、萜烯酚醛树脂、二甲苯树脂、松香树脂、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酯树脂、有机硅树脂、有机氟树脂或聚苯乙烯树脂等。有的可将其共混,有的在合成过程中将其杂化。一般认为,通过杂化改性,效果更好。

⑥填料为降低 PU 胶和密封剂的成本,或提高胶层的本体强度、黏结强度、耐热性,或改善固化物的膨胀、收缩率或其他功能,可添加多种填料。常用的有碳酸钙、二氧化钛、炭黑、磁粉、木粉、黏土、二氧化硅、滑石粉、水泥和聚合物粉末等无机、有机物质。近年来,将纳米材料加入PU 复合而成的纳米改性材料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因为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光学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尺寸效应等特殊性质,可使材料获得新的功能。加有纳米填料的PU 可在较宽温度范围内强化其弹性模量、稳定性、热扭曲和降低热膨胀系数,增强耐水和抗老化等性能。目前用于改性PU 的纳米材料主要包括二氧化硅、碳纳米管、蒙脱土等。
填料配入前必须彻底干燥,防止填料中的水分与异氰酸酯反应, 使胶变质或产生二氧化碳,在胶层中引入气泡,造成薄弱环节。必要时,需经表面处理,提高其与树脂胶液的相容、相混性。

⑦触变剂为调节胶的流变性,达到使涂胶时在平面上易流平,垂直面上不流淌下垂,受压时流动,挤出时良好成条等效果,常添加气相白炭黑或由自身形成的少许聚脲等触变剂。

⑧偶联剂为改善 PU 胶对被粘体的黏结性,提高胶接强度和耐湿热性,可添加硅烷偶联剂或钛系偶联剂。

⑨催化剂为加速 PU 制备时的反应速度、胶黏剂固化时的固化速度, 常加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辛酸亚锡或有机铋等有机金属盐或者三乙胺、三乙烯二胺(1, 4 – 偶氮双环(2, 2, 2)辛烷,DABCO)、N – 甲基吗啡啉等叔胺类催化剂。一般认为,叔胺类催化剂对异氰酸酯与水的反应有促进作用,而有机锡类催化剂对促进异氰酸酯与多元醇的反应有效。常采用混合催化剂。

⑩ 其他需 要 时, 可加入: 颜料、染料等着色剂,有机硅、丙烯酸酯等表面活性剂,取代的苯并三唑或二苯甲酮类等紫外线吸收剂,受阻胺、受阻酚等抗氧剂,碳化二亚胺等水解稳定剂,三聚氰胺、卤代磷酸酯、卤代烃类及其他含卤阻燃剂,氢氧化铝等无机阻燃剂,邻苯二甲酸酯、磷酸酯等增塑剂,其他的还有杀菌防霉剂、除水剂、消泡剂、润湿剂等助剂。助剂用量虽少,作用却很重要,是提高PU 胶和密封剂品质的有效措施。

原料的选择对PU 胶的分子结构及其最终性能至关重要。


示例:
聚氨酯胶黏剂

6.jpg

7.jpg


制备
聚酯预聚体的制备

8.jpg


甲组份的制备
9.jpg

10.jpg


乙组份的制备
11.jpg

改性聚氨酯2号胶
配方
蓖麻油改性甲苯二异氰酸酯            20
聚醚(N204)改性甲苯二异氰酸酯      50
聚醚(N220)改性甲苯二异氰酸酯      30
将各组分按配方比例加在一起进行混炼,调制成胶即可。
适用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胶接。铝胶接件剪切强度5~7MPa,铝-橡胶胶接剥离强度>2kN/m。

鑫悦晟华微信公众号,致力于为广大用户提供全面的技术、资讯服务,分享聚氨酯知识、交流聚氨酯经验,共同努力提升聚氨酯软实力。
更多的分享
为了让客户更多的了解聚氨酯,我们愿意分享我们努力收集的各门类聚氨酯相关文献。
您只要关注XYSHPU2016(鑫悦晟华微信公众号),留言即可获得我们的帮助。

1.jpg


2.jpg
与校长同行,势不可挡
湖南海维弘扬 发表于 2016-8-30 09: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长沙
学习学习
鼓励原创,支持楼主,顺手回帖好习惯,才有更多人原意分享好文章,见帖必顶,看帖必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jz_sgzt! !jz_xgzt! 快速回复 !jz_fhlb! !jz_lxwm!
  •  
  • 联系我们
  • 电话:0769 - 22329080
  • 微信:pu13790195533(聚氨酯技术联盟-黄小玲)
  • 微信:pu999pu(聚氨酯技术联盟-小熊)
  • 微信:pu51www(51找聚网-小李)
  •  

QQ||小黑屋|手机版|聚氨酯联盟网 ( 粤ICP备12003825号-2 )

GMT+8, 2025-5-2 19:26 , Processed in 0.09064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崴楒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