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汽车安全,又要啰嗦了,大家肯定都知道,汽车安全分为主动和被动两大方面。主动安全就是驾驶员能够轻松自如的操纵控制汽车以及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而被动安全就是指汽车在发生事故以后对车内乘员的保护,所以也被称为碰撞安全。
说到汽车安全,又要啰嗦了,大家肯定都知道,汽车安全分为主动和被动两大方面。主动安全就是驾驶员能够轻松自如的操纵控制汽车以及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而被动安全就是指汽车在发生事故以后对车内乘员的保护,所以也被称为碰撞安全。
最近本田就通过三期安全小实验来证明“吸能才安全”的精髓。实验中采用了我们最常见的事物作为素材:鸡蛋、豆腐、意大利面,伴随着各种懵逼、蜜汁微笑,这三个实验让我们大概了解了关于碰撞动能转化的一些原理: 1、“柔软”的形变能有效地增加缓冲时间,从而降低冲击力;
2、“面”的接触远比“点”的接触,更能分散压力,减少压强。 不过,或许对很多人来说,这三个实验有点“超纲”了,看得有点懵逼。没关系,这次小编用更简单暴力的实验来说明,我们需要的道具只有两个:牛顿摆和一小块海绵。 更简单暴力的实验:牛顿摆+海绵。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我们最最常见的牛顿摆。牛顿摆的原理就不展开来说了,不仅“超纲”,而且几天几夜都说不完。我们只要明白牛顿摆的核心,第一是按照能量守恒定律,动能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第二是动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呈现无损传递的状态,好比武侠小说中的“隔山打牛”,最左小球产生的“力”通过极小的接触面、紧密排列和没有产生形变的球体(接近封闭系统),最直接、无损地传递到最右小球,把它“撞飞”。 正常状态下,牛顿摆的运动状态 下面,就用一块海绵,把牛顿摆这个运动状态打破。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一块小小的海绵就把这套物理装置“破坏”。原理很简单,上面说到牛顿摆的核心表现就是通过受力点小、没有缓冲时间、没有发生形变三个条件造成动能的无损传递,而这一块小小的海绵则轻易地打破了这三个条件:
1、海绵以更大的受力面积接触带“力”的小球;
2、海绵有一定厚度,碰撞缓冲时间更长;
3、海绵能产生弹性形变,传递到海绵的碰撞动能可以转化为形变能。
实验跟汽车安全有何关联?
如果把牛顿摆看作一个汽车发生碰撞时的状态,一切都变得更直观了。
我们把最右侧的小球看作一辆车,把中间的多个小球看作小编驾驶的车,而最左边的小球就是小编,最右侧小球的撞击就可以看作两车发生碰撞,由于小编所驾驶的车子并不能吸收碰撞的动能,结果就是原封不动地传递到小编身上,把小编撞飞了。
所以,在车辆碰撞中,车辆撞击的动能不会无故的消失,会随着撞击的位置向后传递,假设撞击车辆的钢板足够坚固,那么该动能不被吸收的情况下,会完全传递给驾驶舱,给驾乘者造成伤害。
而加入海绵这一“吸能装置”之后,经过增大受力面积、增长缓冲时间、有效地转化为形变能之后,碰撞的动能被海绵吸收,最右侧的小球,也就是小编也就避免被撞飞。这好比车辆在撞击时,发动机舱通过溃缩形变,将撞击的能量吸收分散,尽量减少撞击的能量传递,就能在一定程度很好的保护驾乘者的安全。 有效降低冲击的ACE承载式车身结构 事实上,通过这一简单的实验,我们能很好地理解“吸能才安全”这一理念,比如说Honda创造了ACE承载式车身结构。本田在研发安全技术时,就用该车身结构的汽车做真实的碰撞实验,ACE承载式车身结构就是基于此原理而有效降低冲击的。
当发生碰撞时,车体发动机舱会通过溃缩变形的方式,第一是做到了延长缓冲时间,第二是通过溃缩变形把碰撞动能转化为形变能,这两种吸收和转化能量的方法能有效地减轻对车内人员的冲击,甚至以反作用力来看,也能减少对车辆对行人的冲击,最大程度保护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安全。
另一方面,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ACE承载式车身结构可通过上车架,主车架,下纵梁构成的“面”来承受碰撞,增加碰撞受力面以综合吸收能量,这同样也达到吸能的效果,从而保护驾乘者的安全并降低对对方车辆的伤害。 总结: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购车者敲敲车身,关关车门看声音厚不厚实,以此来判断一部车是否安全。但事实上,钢板、车皮厚度与车重在现代汽车安全中只是起到小部分的作用,而将车身制造得无比坚硬其实也并不难。但安全的吸能车身确实经过严密的计算和设计,如何把碰撞的动能吸收和转移,避免传递到车内人员,以及减少对对方车辆和行人的伤害才是汽车安全的精髓所在。而让不论是在车内,还是在车外的每一个你,都得到全面的护佑,这种“你最珍贵”的理念也正是Honda对安全的最高目标。 作者:车早茶
|